常州四大增收渠道全方位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常州市牢牢把握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中心任务,积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狠抓政策措施落实,通过四大“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
一、农民专业合作增收。坚持把农民合作社发展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抓横向联合,放大合作优势。以产业为依托、以品牌为纽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已达13家。二抓扶优扶强,发挥龙头效应。立华养鸡、新南葡萄、天目湖蚕桑、朱林水芹等一批龙头合作社的带动效应逐步增强。三抓规范完善,提升合作水平。通过业务培训、名录公示、示范社创建、项目扶持等措施,全市累计培育省级、市级示范社59家。四是完善利益分配,增加农民收入。至2014年底,全市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达1865家,参加农户比例达到35%。全市农民合作社分红收入达5.5亿元,比上年增长30%。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比没有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增加收入20%以上,其中从事粮油作物的农户户均增收500元以上,从事高效种养业的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二、农业规模经营增收。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主推,以项目为抓手,以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为平台,积极引导承包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2万亩,全市处于流转状态的土地面积72.2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41.3%。全市新增农业规模经营面积21.5万亩,总数达135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比重为61.4%。据测算,实行规模经营的农户亩均节约成本10%,产量提高增收10%,合计亩均增收200元左右。
三、、发展集体经济增收。坚持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积极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集体土地、自然等资源,重点发展资源开发型经济、资产经营型经济、为农服务型经济和异地发展型经济,加快发展集体物业经济、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不断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全市消除村级集体年收入40万元以下的村111个,年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村占三分之一多。全市农户分配收入3.6亿,享受各项村级福利2.2亿元。
四、扶贫帮困增收。常州通过实施“百村帮扶、万户解困”三年行动和“党员进老区、万人帮万户”活动,共投入老区帮扶资金近 1.2亿元。其中:市、辖市两级财政安排专项扶持资金6000万元,滚动实施了一批能够明显提升老区发展基础、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点项目。全市148个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共筹资4200多万元,落实帮扶项目698个,涉及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道路、塘坝建设等各方面共11大类。4.32万名党员干部和单位工作人员捐资1340多万元以及大量生活用品,结亲1万多户贫困户。目前老区农民新型合作医疗统筹覆盖率达100%,人均筹资水平达220元。低保标准溧阳达210元/月,金坛达250元/月。老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老年农民补贴达60元,农民正逐步走向老有所养。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