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农民科学种田“底气”十足
今年秋收已基本结束,走进禄口街道光猛家庭农场,农场主李光猛正忙着出售家里的稻谷。“今年水稻秧苗期遭遇暴雨,收获期又遇到连续降雨,可以说是个‘灾年’。”看着一辆辆卡车来回拖运稻谷,他笑着说,虽遇灾情,可今年水稻一点没有减产,每亩产量比去年增加了近50斤。据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目前情况来看,今年全区水稻平均单产为626公斤,同比增长20公斤左右,预计总产21万吨,实现了“稳增长”的目标。
农业“灾年”,农民不减收。江宁农业发展不看老天“脸色”的“底气”何在?笔者就此进行了一番探访。
“万亩方”成为农民“丰收地”
日前,笔者来到湖熟街道万亩水稻示范片区,只见机耕路从田里一直修到农户家门口,以前零星的小块农田、边边角角的闲散土地,在新建的沟渠、桥梁、涵洞以及一条条硬质水泥路的勾勒下,变成了一块块连片的标准化“方格田”。用当地农民的话来说,“万亩方”成了他们的“丰收地”。
江宁是农业大区,粮食种植稳定在60万亩以上。近年来,我区以实施土地治理为抓手,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昔日的“烧饼田、油条沟、羊肠路”已变成沟相通、路相连、田成方、林成网,田块平整、机耕道路四通八达,方便了机械下田作业,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种田在江宁已变得不再难。
不仅如此,我区还以土地治理项目为支撑,建立了7个共计7.2万亩的水稻示范区。在“万亩方”内全面实行“一推广、四普及”,即推广优良品种,普及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种植,直接推动粮食产量增加。目前示范方里平均亩产700公斤以上。
“小农水”打通灌溉排涝“最后一公里”
最近,禄口街道彭福社区的沈承金大爷每日闲暇之余,都会到村头的水利工程建设现场转上一圈。村里的渠道今天又修到哪里了?新开挖的河又挖了多少?让沈大爷牵挂的,正是村里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利工程是我们的命根子,修好渠道塘堰,以后种田就再也不为用水犯愁了。”沈大爷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水是农业的命脉。我区紧紧抓住被列入全省小农水建设重点县(区)的机遇,积极向中央、省里争取资金,放大国土、发改、农开等部门涉水项目资金的“聚合”效应,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村面貌的提升。近年来,已累计更新改造泵站145座、硬质渠道150公里,实施高效节水示范工程3万亩,共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新增、恢复灌溉面积3万亩,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达到94%。
“小农水”不仅打通了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更是农田排涝的“最前站”,在今年抗洪防汛中,全区所有泵站开足马力排除农田里的积水,减少涝害损失,为水稻的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技服务助农防灾减灾
今年6月底,江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强降雨,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灾情发生后,区农业局立即组织农业专家分赴各街道受灾地区,及时指导农户做好灾后田间管理,并下发了灾后水稻和蔬菜田间管理意见,最大程度减少灾害影响。该局还紧急调运稻种、肥料等农业物资,保障了受灾农田农业生产尽快恢复。“有了政府部门的贴心服务,我们种粮更有底气!”农民纷纷点赞“农技服务送到田头”这一做法。
如今在江宁,农业专家走进田间地头已成为常态。今年,区农口各部门进一步加大农业指导力度,经常组织科技人员指导农民抓好农作物生产,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改良播种模式以及秸秆还田等。今年全区共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60期,培训6000人,培育程度达48%,发放技术资料万余份,农业专家服务热线解答群众咨询上万余次。相关部门和街道还联合对全区农资市场进行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假劣农资入市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