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一季度农业生产情况、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来源: 时间:2016-05-09 点击数:

    今年以来,兴化市各地紧扣农业大突破工作目标任务,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创新经营服务机制,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一、基本情况
    1、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平稳增长。一季度,我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26亿元,同比增长5.2%;增加值12.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同比增长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83元,增长9.5%,收入特点呈现转移性收入增速明显、工资性收入不断提高、经营性收入平稳增长。
    2、农业生产水平稳中有升。种植业生产方面:小麦种植面积119.78万亩,比上年增加4.73万亩,增幅4.1%,小麦整体苗情偏差,夏粮稳产增收压力加大。油菜面积17.97万亩,比上年减少3.33万亩,减幅15.6%。油菜苗情基础好,总体苗情好于上年。果蔬面积稳中有增,主要果蔬效益增长。今年一季度果蔬菜种植面积5.2万亩,比上年增加7.22%。地产蔬菜平均价格同比上涨35.6%,其中叶菜类蔬菜价格上涨明显,如青菜、大白菜、大蒜,同比分别上涨127.4%、69%、74.6%;香葱今年预计亩产值达10500元左右。畜牧业生产方面:目前我市生猪栏存38.6万头,同比去年38.5万头,增长0.26%;出栏21.1万头,同比增长21.1%。家禽存栏879万只,同比下降8.7%;出栏328万只,同比下降0.6%。羊存栏2.49万只,同比增长14.2%;出栏3.3万只,同比上升8.9%。牛存栏0.59万头,同比上升195%。渔业生产方面:全市水产放养面积已达81万亩,初步统计放养鱼种2.4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4%,其中:仔口鱼种 1.02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2%;斤两鱼种1.35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7.5%,鱼种草鳊价格14元/公斤左右、花鲢价格10元/公斤左右,同比上涨30-40%。亩放扣蟹平均800-1000只,同比下降25%左右。扣蟹价格0.4-0.6元/只,与去年持平;螺丝2100元/吨,同比上涨30%。
    3、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速度加快,种植业重点围绕“三个百万亩”,市委、市政府沿兴泰公路沿线,着力打造十大农业园区,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引领、优化了全市农业结构的调整。一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对外开放。立足兴泰线高效设施农业示范片区现有基础与条件,实行财政支农项目的集中投入,投入资金6000万元,其中:上争整合省以上财政资金近5000万元。在园区内设立综合服务展示中心、博士服务工作站和兴化(台湾)农业创业园,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示范,引领兴泰路沿线20万亩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二是粮食高产增效园区基本建成。通过整合项目,投入5000万元建设10000亩兴化钓鱼粮食核心示范园,形成“九横四纵”田间硬质干道,实现农田标准化、作业机械化、科技集成化、管理智能化、品种纯良化、种植规模化、农民职业化、服务专业化、经营产业化、环境生态化的“十化”要求,示范引领兴化百万亩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区建设。三是其它园区建设成效显现。依托省级兴化现代农业园产业园区,积极创建、申报省级台湾农民创业园,龙香芋产业园、食用菌产业园、生态种养园区加快推进,园区的建设,示范、引领了全市高效农业尤其高效设施农业的稳步发展。一季度,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5000亩左右,新增高效规模设施园艺项目6个,主要分布在荻垛、西郊、临城等乡镇。畜牧业重点打造亮点,泰州市春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建成1万平方米蚯蚓养殖大棚,年处理8000多吨奶牛粪便;戴南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占地20亩,已建发酵大棚和生产车间7100平方米、粪便处理场6000平方米,同时配备粪便处理设施设备,把有害的畜禽粪便通过无害化技术处理,变成农作物有机肥料,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既形成产业经济,又解决生态环境污染。兴化市蓝天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场占地面积47亩,已建成2000平方米羊舍,栏存肉羊近3000只,全市规模化养殖比重继续增大。渔业大力推进老旧池塘连片标准化改造,全市新改造标准化渔池5万亩。城东、安丰、沈伦、海南等乡镇围绕标准选择基地,按照“池埂整齐、深度适宜、灌排配套、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智能管控、环境美化”,积极创建泰州市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和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南阳合作社新建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槽300平方米,泓膏生态园已建养殖槽600平方米投入试运行,全市一季度新增设施渔业面积2300亩。
    4、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一季度,全市各龙头企业生产形势良好,主要指标质态进一步提升,1-3月份泰州市级以上考核的70家龙头企业实现主营农产品销售收入48.6亿元、利润1.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2.8%,创汇5129万美元,上缴税金0.92亿元,科技研发投入0.43亿元。以政策倾斜和优先配套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的方式,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当年新增家庭农场15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7家,累计达1605家、1906家,入社成员37.6万户、成员出资额50.16亿元。新增土地流转面积0.32万亩,累计达85.2万亩,新增家庭农场规模经营面积2.46万亩,累计30.79万亩,专业大户经营面积达31.05万亩,规模经营比重达42%以上。
    二、存在问题
    1、高效农业覆盖面不够宽。投入不足,政策引导力度不大,新建高效规模设施农业项目数量不多,新增高效规模设施农业面积不大;推行智能农业建设力度不大,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大突破激励办法中只说明优先安排相关财政支农项目,可操作性不强,投资主体无法保证得到应有的财政支持。渔业设施装备水平差距较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2、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闸站、圩堤、农桥、水产养殖电力等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尤其高效农业规划区基础建设投入有待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普遍低下,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民劳务收入巩固提升困难;农民投入资本不足,创业能力不强,二三产业收入增长缓慢。
    3、农业生产不稳性较大。种植业上,由于去年秋收秋种多雨,水稻让茬迟,播期不一导致生育进程差异较大,苗情基础较差,小麦产量不确定性较大。家禽生产形势严峻,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防控体系、诊断体系、服务体系建设不能全面到位。养殖场卫生环境差,粪污处理设施简陋,易导致疫病发生,而且易污染水源、土地、空气,严重影响人的居住环境。
    三、对策措施
    1、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围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家庭农场扶持力度,健全家庭农场认定登记制度,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规范合作社发展,积极推动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在大力推行土地经营规模化的同时,积极鼓励农业服务规模化。不断扩大高效种植业规模,提高畜禽养殖比重,发展高效渔业规模,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区域性农产品市场做大做强,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2、强化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围绕构建生产、加工、流通相互衔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强化高效设施农业、林果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招引,大力招引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鼓励农产品创建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申报创建“兴化小龙虾”、“兴化龙香芋”、“兴化荷藕”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充分发挥兴化集体商标和兴化原产地保护标志的作用,加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优质魅力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实质性启动“兴化大米”集体商标品牌运作。加强市乡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网格化管理,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扩大河蟹养殖全程监控平台应用范围,建立全程可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加快惠民富民工程建设。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有效整合各类支农资金,集中用于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园区、项目、工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财政支农机制,充分利用财政贴息等金融政策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绩效水平。完善农业保险工作机制和模式,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和保障水平。加大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力度,落实好城乡统筹就业创业政策,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向高收入报酬岗位转移,引导农民返乡投资创业。大力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加大结对帮扶力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提高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兴化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