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阴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见实效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在追逐城市的过程中对耕地逐渐陌生,谁来种地?如何种地?这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增加农民收入,2012年以来,淮阴区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不断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力度,目前已有3万余人次通过培训实现素质提升。
农民点“菜”,政府买单
“以前参加培训,上课内容都是一样的,养鸡和养猪的放在一起讲,好像学习了不少知识,但用起来又犯了难,现在可实用多了。”淮阴区码头镇兴和村从事肉鸡养殖的柏奎宝告诉记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让他收获颇多。“从育雏、饲料到监测、防疫,再到销售、法律法规等,我们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如果到外地上课,还给我们承担吃住行的费用,真是‘农民点菜,政府买单’。”
淮阴区农干校党支部书记陈宗明说:“为了让培训切合农民需求,课程的设置是以农民的需要为导向,先了解农民需要,再设置培训课程,让农民自由选择。”据介绍,2015年淮阴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期,涉及农资营销、家禽饲养、水产养殖、生猪饲养、蔬菜园艺、规模种植、果树栽培、培桑养蚕、信息技术及农机驾驶维修等10个专业,全区3124名农业从业人员参加了相关专业的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淮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近年来,淮阴区通过召开新型职业农民启动会议、出台《关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措施不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同时,还在全区21个乡镇成立培训机构,积极构建区、乡两级齐抓共管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民培训网络。
不限课堂,注重实践
提起黄瓜,名气最响亮的当属“淮安黄瓜”,2011年,“淮安黄瓜”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其核心产区淮阴区丁集镇于2012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黄瓜产业基地。
丁集镇七一村的张荣,从1992年开始种植黄瓜,他回忆道:“那时候没什么规范,村民都各种各的,自己摸索种植的规律,要是遇到个病虫灾害,也不知道怎么办,只能认亏。”他告诉记者,后来有了农民培训,真是帮了大忙。“以前都是自己种,产量上不去,那时候听说山东黄瓜亩产3万斤,根本没人相信,我参加培训后,跟着专家学习,才真正入了门道,掌握了技术,现在我家大棚亩产7万斤黄瓜不是什么难事。”
张荣还告诉记者,农民培训不局限于课堂,更注重实践。“有时候直接在田里上课,专家手把手教你怎么种植、怎么管理,有时候还组织我们去外地参观。”有一次去山东黄瓜种植大户学习,张荣发现他们黄瓜种植完一季之后会种植草菇,问了之后才知道原来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根结线虫,有利于下一季黄瓜的生长。于是,张荣回来后也采用同样的种植方法,病虫害果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产量也自然而然随着提高了。
创业平台,致富之路
淮阴区吴城镇的周丽,参加培训后,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她介绍道:“一开始我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和实地考察,最终选择冬枣栽培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2010年的时候,我在三园村流转了216亩土地作为种植基地,并成立了淮安市吴城冬枣专业合作社。”在冬枣喜获丰收之后,周丽积极拓展转型,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据了解,2015年共有16000余人前往该冬枣生产基地观光采摘。同时,通过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2000多农户发展果树栽培,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淮阴区坚持培训技能和鼓励创业相结合,对有创业激情的农民给予生产经营、技术服务、金融等方面的扶持,全力为农民搭建创业平台。为鼓励农民创业,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淮阴区按产业、类型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同时将获发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农民纳入现有支农扶持范围,定向开展政策扶持。全区整合青年创业贷款、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扶贫、粮种补贴、家庭农场主认定、农资销售人员认定等20多个涉农项目,对取得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学员给予大力扶持。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