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四大举措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
近年来,常州市狠抓落实,采取四大措施着力提升村级“四有一责”建设水平,确保村级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同时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
一是采取强力措施,促进村级集体收入稳步增加。市安排1500万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村级经济。同时各辖市、区也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武进区区、镇两级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金坛市、溧阳市各落实1000万元,新北区实施一对一帮扶行动。深入推进““百村创业、千项帮扶、万户致富””帮扶工程,目前已初步确定250个项目、启动53个项目,帮助茅山老区经济薄弱村发展村级经济。同时,建立健全县(市、区)、镇(涉农街道)、村(居)三级联动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强对集体资源、资金、资产管理。
二是强化扎口管理,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在全面完成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提升村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注重完善配套设施,推进运转规范。按照“建设上移、服务下移”的要求,从整合市级各部门网络资源入手,明确市级部门信息服务网络归口综合服务平台的时间表,开通全市统一的纵贯市、辖市(区)、镇(街道)、村(社区),横接各级政府部门的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现有延伸村(社区)的部门业务信息化管理,共同开发完善综合信息平台,确保至今年底,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覆盖率达45%以上。同时,按照“一个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的要求,建立健全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并明确专职信息管理员。
三是着眼科学发展,不断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注重从本村现任优秀党员村干部、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优秀大学生村官、机关党员干部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努力打造一支自身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力争两年内全市“双强”型村党组织带头人比例达到95%。深化村党组织书记“3131培养工程”,3年内在全市建立一支1000人的村书记后备梯队,重点培养300名优秀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全市范围内提拔10名村书记进入镇党政领导班子。实施“村书记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将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按照分层分类原则,采取市、辖市(区)、镇(街道)三级联动的方式对村书记进行培训,重点提高四个方面的能力:执行政策能力、加快发展能力、服务群众能力和依法办事能力。实施警官兼村官“阳光助跑”行动,深化“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321工程”,加强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四是强化领导责任,深入推进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升级。结合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强化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检查与考核,为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基层民主发展的新形势,从推进村级工作的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入手,切实提高村级党组织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总结完善“5A”晋档升级综合考核激励机制,明确把村党组织建设目标分为推动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联系服务群众、维护农村稳定、加强组织建设等五个方面,统一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实行百分制考核。探索试行村级组织“四权一体”的运转方式,即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权、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的决策权、落实村委会的执行权、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在全市推行村级重大事项“五步工作法”,即民主提案建立恳谈制、民主议事推行参事制、民主决策实施票决制、民主评议落实承诺制、民主监督构建质询制,使村级事务管理、决策、监督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