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阴雨,南京平价店菜价照旧便宜
不少主妇都抱怨菜价涨了不少,那么南京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店的菜价情况怎么样?扬子晚报记者探访后发现,与普通农贸市场相比,平价店有不少蔬菜的售价都很“可爱”。而从2011年探索建设至今,新开的平价店很多,黯然退场的也有不少,但“大浪淘沙”后的平价店更加稳扎稳打,甚至有的平价店还把大数据分析用在了卖菜上。
阴雨天,菜价涨
平价店菜价仍有优惠
“两天雨一下,菜价肯定涨,这都连着下多少天了,菜价更不会便宜了。”南京连日阴雨,不仅给市民出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连连上涨的菜价也让不少市民的菜篮子变“沉”了不少。在龙江一家农贸市场,一位正在买菜的王女士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以前只要两块多的小青菜,这两天都卖到5块多一斤,“星期一的时候空心菜竟然要卖到6块钱一斤,以前顶多两三块钱,真是涨的没边了。”
在这个特殊时期,以“稳菜价、惠民生”为主旨的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店,菜价情况怎么样呢?记者首先来到位于汉北街24号的春辉平价直销店,店里人来人往,顾客络绎不绝,收银处总是排着队,“这家菜便宜哎,我现在买菜基本都到这家来。”一位提了好几袋菜的马女士笑着说,“旁边就有家菜市场,但现在生意没他们家好。”记者又来到湘江路平价直销店,由于已临近中午,买菜的人并不是很多,但也是前脚有人走,后脚又有人来,“早晨最忙,经常要排队。”店主刘师傅告诉记者。
平价店的菜价是不是真的便宜?在来凤小区附近的一家农贸市场,冬瓜、空心菜、黄瓜等时令菜每斤的售价分别为2元、3元和2元。而在湘江路平价直销店,扬子晚报记者看到,冬瓜和黄瓜都作为“平价菜”在销售,每斤的售价分别为1.2元和1.7元,空心菜虽然没有被列入平价菜,但每斤2.5元的售价还是比一般农贸市场要便宜。
根据物价部门规定,平价店每天要有15个品种的蔬菜低于市场价的15%,悬挂在墙上的价格电子公示屏,还可以看出“平价菜”与农贸市场均价相比的优惠幅度。
平价的“秘诀”是什么
1 薄利多销
都是一样的冬瓜,为什么农贸市场卖2块钱一斤,而平价店的售价只有1.2元一斤呢?“平价的招牌可以吸引人气,平价菜可以薄利多销”,湘江路平价店的店主刘师傅介绍说,比如冬瓜,因为价格便宜,自己店里每天能卖出两个左右,就算每斤只赚5毛钱,两个冬瓜也能赚到30块钱。但菜场的一个摊位可能一天一个冬瓜也卖不掉,但一切开来就有损耗,只能通过提高零售价来确保利润。刘师傅坦言,并不是所有“平价菜”都能薄利多销,比如店里售价1.7元每斤的上海青,刨去进价每斤只能赚两毛钱,但如果算上损耗,不亏就不错了。但平价的招牌可以吸引人气,继而带动其他非平价菜的销售。
2 进货精准
平价店要想做得好,除了菜品新鲜,价格公道,顾客的喜好也是经营者要花心思研究的。已经做了7年蔬菜生意的刘师傅告诉记者,有的人拿菜特别快,而自己每次拿菜都要花上五六个小时,这么长的时间,就是在盘算,两个店要拿哪些品种,每个品种拿多少。“进货不盘算清楚,拿来的菜卖不掉,赚的钱还不够亏的呢。”刘师傅笑着说,这些年来自己很少有进的菜卖不掉的情况,而且自己有两家店,相互之间可以匀一匀,周转上也更灵活一些。
3 品种齐全
在几家平价店探访时扬子晚报记者发现,平价店除了销售蔬菜外,还会兼营肉类以及粮油等。位于清江路的玉勇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店负责人姜女士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平价店如果想赚钱,菜品一定要丰富,虽然现在自家店里经营的蔬菜品种有几十个,也增加了粮油的销售,但还缺少鱼、肉等。在姜女士看来,平价店只有满足顾客一站式购物的需求,才能留得住更多回头客,平价店自身也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菜品摆放模仿超市 大数据分析顾客偏好
记者来到位于河西万达广场附近的田博士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店时,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高大上”的购物环境,这与其他平价店的设施相对简单有所不同。这家店的蔬菜销售区,就像是大型超市的果蔬区,菜品整齐摆放在原木货架上,当蔬菜被顾客翻动后,理货员会及时进行整理,整体环境让人看起来就感觉很整洁。更吸引人的是,不少菜品的货架旁,还摆放着对口基地以及种植户的照片。
“虽然平价是我们的招牌,但新鲜依然是立足之本。”田博士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店的创始人付怀兵介绍说,田博士创始之初为了坚持做到当日菜当日销,每天的损耗都非常大,蔬菜的损耗甚至能达到30%,但坚持了两个月以后,口碑做出来了,客流量也一天天跟着涨。
做知名运动品牌代理的付怀兵还在平价店里用上了ERP管理系统,通过时段销售分析,可以看到顾客的每一笔的成交价、消费频次、偏好等信息,并由此对一天的销售大数据进行精确分析,预判次日的订货量。大数据帮助田博士实现了精细化管理,现在店里的损耗率已经降到了5%—8%,而利润率却超过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