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堵”与“疏”的变奏——射阳县破解秸秆“双禁”路径寻踪

来源: 时间:2016-08-25 点击数:

    6月下旬,射阳县的夏收夏种工作陆续结束,就连前些天堆放在路边、河旁和树下的一部分秸秆也基本清理干净,令人心清气爽。近年来,我县始终保持“零火点”纪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迅速跻身盐城全市的先进行列,连续被评为“全市秸秆禁烧工作先进单位”,获市委、市政府表彰。
县环保局负责人说:“禁烧工作的最艰难时期已经过去。到今天为止,全县没有发生一起焚烧秸秆现象。”问其何故,他形象地说:“开创并保持今天的良好局面,就好比一首乐曲的创作和演奏,从观念和方法的跳跃,再到由堵到疏的变奏,是我们县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成功破解解秸秆禁烧难题的必然结果。”
    从痛定思痛到出台新政
    几年前的一天晚上,一股浓烈的烟味侵入县城,一位县领导随即拨通了县环保局的电话。“禁烧巡查组”紧急出动,循着浓烟驱车10多里向西北方向查找,终于在开发区五份村北发现了火情。着火的是一块已进行秸秆还田的水稻田,由于秸秆粉碎得不彻底,农户迫不得已点燃了残余秸秆。
    这起火情使县委、县政府领导意识到,只有结合县情实际,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禁烧工作的被动局面。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正式出台酝酿已久的《关于实行联耕联种、整村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并在全县试点实施。
    与此同时,一批政策性、措施性奖补档陆续跟进出台,从而在秸秆禁烧问题上做足文章。这些档体现了县委、县政府新型的执政思维与施政理念,核心是以全新的政策性革新倒逼全县传统农业生产提档升级,用政策性与措施性杠杆,撬动起农业废弃物的大循环与大利用,引导和激励全县农民加入禁烧(抛)行列。
    射阳县率先投入农业开发财政资金6000多万元,新建沟渠田林路、桥涵闸站洞,确保试点村域农田旱能灌、涝能排,达到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标准。按照年60万亩的规划目标,县财政累计投入几个亿,用于示范田建设、农机补贴等项重点工作,为推进联耕联种、实现农业的    循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联耕联种试点村采取“农户+农户+服务组织”的生产经营方式,解决了大包干带来的田散、人散现实状况。是农户自愿的前提下,由村组统一组织,以打桩等形式确定田间界址,破除田埂,将碎片化的农地集中起来,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连片种植。田埂一破别样天,分散“小农”变成了全新的家庭合作经营联合体,大农机、大科技带来的红利得到释放。仅在2014年,全县新创办各类合作组织62多个,推广水稻“上毡下钵”式育秧新技术面积近10万亩,集中育秧点由上年的20处,发展到128处,成为全省第一。
    “散田”变“整田”,大型农机具和新型农业技术有了“用武之地”。2014全年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388万元,补贴农机5441台,连续三年使用资金总量和新增机具总数均列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在农机补贴政策引导下,80马力以上拖拉机及配套还田机械大幅新增,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联耕联种与秸秆还田的作业需要,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大大提速。
    射阳县结合作物品种、茬口布局、土壤性状、农田水利设施等特点,进一步完善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路线和作业标准,突出深耕深翻和秸秆粉碎等先进技术的普及,积极推行良机良法,从根本上保证秸秆还田质量。在联耕联种地块,新型农业机械广泛投入使用。到去年底,财政资金已投入2.3亿元,用于改善联耕联种规划区的路、桥、涵、电等基础设施,全县新增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137家,与此同时,秸秆销售经纪人队伍发展壮大,镇村两级纷纷建立秸秆收储点,保证秸秆及时清运离田。
    不少农业和环保专家实地考察调研联耕联种工作后,不约而同发出感叹:“射阳县通过联耕联种,一举实现了秸秆‘全量还田、综合利用、无一焚烧’的‘三点合一’预定目标”。
    从观念转变到角色转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每年一到“三夏”和“三秋”时节,在田间值守禁烧成了我县一道亮丽的“乡村风景”。田间值守的禁烧人员包括全体乡村干部、县直各单位驻村督导人员以及临时抽调的其他人员。有的镇村还别出心裁,特意为禁烧值守人员统一配发了“迷彩服”着装,一是明确身份,便于军事化管理,二是增强秸秆禁烧人员值班禁烧的责任感和权威性。
    谈到当年的“迷彩服”着装,特庸镇环保干事唐玉贵笑称:“那时真的是‘草木皆兵’,政府采取的多是守势。现在不用了,工作都做到位了。我们现要做的,就是多帮助一些确实存在困难的群众,解决秸秆还田和清运等方面碰到的实际问题。”
    为扎实有效地打赢秸秆禁烧保卫战,射阳县镇、村两级逐年加快角色的转换,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禁抛工作的服务力度,群众有难干部帮,关键时刻党员上,干部党员不辞辛劳,始终与群众打成一片,坚守和奋战在基层禁烧一线,践行着“用自己的忙换取群众的闲、用自己的心换取群众的心”的良好作风,有力助推和保障了秸秆“双禁”工作的顺利开展。
    射阳县在总结以往禁烧禁抛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禁烧禁抛工作方案、考核办法和镇区秸秆禁烧禁抛“封闭框”管理机制。今年全县在宣传发动、检查督促、强化责任等方面采取的措施更加扎实有效,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县、镇、村、户“四级联保”责任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继续实行秸秆保证金和个人抵押金制度,从严、从快处罚“第一把火”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夏收期间,县环保局整合力量,组成3个巡查组和1个应急组,始终保持“五+二”、“白+黑”的巡查临战状态,白天查黑斑,夜间查火点。“人防技防”双管齐下,全县70多个“蓝天卫士”远程高清监控探头昼夜值守监视,累计出动执法车辆500余台(次),出动执法人员千余人(次)。
从“羞于见人”到“掀起盖头”
    “三夏”时节,笔者曾马不停蹄,驱车多个乡镇,没有看到一处焚烧秸秆现象。所到之处,到处是田间清运秸秆的车辆与人群,秸秆打捆和秸秆还田机械穿梭忙碌。在兴桥镇万隆居委会,党总支书记王朝坤笑着说:“前些年,秸秆禁烧期间我们有‘三怕’,一怕上级领导来检查;二怕记者来采访;三怕卫星遥控监视。如今,我们全村的禁烧安全系数已经达到100%,没一个火点,啥都不怕了。”
    王朝坤说得很实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射阳每年都组织大量人员层层落实禁烧工作责任,严防死守。然而,“百密必有一疏”。由于只堵不疏,秸秆没出路,农民为了播种下一茬作物,急着把残留地里的秸秆一烧了之,防不胜防。当时的“迷彩服”们一方面严看死守,一方面还要帮着群众消除“焚烧黑斑”,唯恐记者暗访曝光,被上级发现罚款。
    “现在不一样了,村民的禁烧意识提高了,我们的工作也轻松了,很乐意请上边来检查走访,想看哪里看哪里,绝不遮遮掩掩。”千秋镇滨兴村书记孙乃发的话语中同样充满了自信。
    万隆村位于兴桥镇南首,耕地1.1万亩。近几年,这个村实行村组干部“网格化”监管,村包组、组包户、户包户,年年实现“零焚烧”。今年“三夏”期间,他们在组织上百台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20多台秸秆还田机粉碎还田的同时,还组织10台秸秆打捆机日夜打捆回收秸秆。到6月15日共打捆回收秸秆3千亩,秸秆粉碎还田将近8千亩。
    实施并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奖补政策,是射阳强化综合保障措施中的一个亮点。射阳出台新规,对发展草业合作社、秸秆收购和初加工实体,当年消耗秸秆达5000吨以上的收储点,一次性奖补10万元。新办法规定,取消收购销售秸秆量3000吨方可补助的限制,凡本地经纪人收购销售秸秆,平均每吨奖补10元。
    同时,加大秸秆的工业化综合利用,走出一条“公司—农户、经纪—规模为主,政府奖补—服务为辅”的综合利用新路子,部分草编制品销往大西北等地,甚至打入了欧美市场。工业化秸秆利用途径进一步拓展。县政府与坐落县境内的国能生物质发电企业对接,建立了15万吨左右的秸秆供应基地与直供管道。秸秆原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规模利用年消耗秸秆总量稳定在20至25万吨左右。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