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物联网打造“苏北吐鲁番” 一亩地只种八棵葡萄

来源: 时间:2016-09-22 点击数:

    “一亩地只种8棵葡萄?”眼下,正是葡萄收获季节,记者在东海县石梁河镇采访时听到这一新鲜事,充满好奇。

9月6日中午时分,记者来到该镇占地500亩、投入2000万元打造的帕蒂亚葡萄庄园。一进园内,果园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一座座高立的避雨设施大棚呈“一”字型东西坐落。走进棚内,一株株单独种植的葡萄树都栽在用黑色凹凸橡胶围成的圆柱形内。有的半径1.2米,有的1.5米,高都在0.5米左右,一根黑色的滴灌管道埋在其中。葡萄藤缠着钢丝,茂密翠绿的藤下悬挂着一串串裹在纸袋中的葡萄,抬手可及,而从一棵葡萄树到另一棵葡萄树,大约要走上四五步。

“我们一亩地只种植8棵葡萄。”庄园副总经理刘荣说,“我们用物联网技术指挥葡萄生长,8棵葡萄,每棵葡萄树占地大约七八十个平方米,空间一点没浪费。这是去年3月份移植来的‘阳光玫瑰’,你摘一颗尝尝,物联网管住了根系、管住了水分,葡萄特别甜!”据介绍,500亩地的葡萄园,管水、肥的只有两个工人,物联网+滴管,让水、肥的使用都在控制之中。

进棚子采访,热气蒸人,记者和刘荣的后背都很快湿透,但是这里不像普通大棚那样在高温的中午打开散热。刘荣说:“不到40摄氏度我们不开棚子,晚上反而要降温,就是要它昼夜温差大。”昼夜温差大,水肥控制,可不是大体营造了新疆吐鲁番葡萄的生长环境?吐鲁番的葡萄沟里,每棵葡萄也是长得非常大!

在苏北种植葡萄,石梁河镇最有发言权。早在50年前,该镇农民就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土壤特性与气候特征种植葡萄。如今,该镇葡萄面积已发展到1.6万亩,拥有巨峰、美人指等早、中、晚熟20多个品种,年产鲜果3万余吨,年收入2亿元。2014年2月,经国家质检总局严格审查,“石梁河葡萄”被正式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石梁河被誉为“中国葡萄之乡”“苏北吐鲁番”。

“俺第一次看到一亩地就种8棵葡萄。”拥有20多年葡萄种植经验的胜泉村果农老李直言。是的,在该镇葡萄种植的历史长河中,每亩种植大约在120—200棵,而帕蒂亚葡萄庄园打破传统种植模式,与上海交通大学携手,沿用省时减力根域限制种植技术,将果树的根域封闭在一定的空间内,限制其无序生长,使它们可以充分利用肥水。“这种技术,打破了‘根深叶茂’传统种植理念,让每一株葡萄都能享受到最灿烂的阳光、最充足的养分、最贴心的关照,成长为最成熟、最美味的果实。”刘荣说。为达到标准化管理,庄园实行物联网监控系统,灌溉全部实行水肥一体化系统,依据葡萄生长周期所需要的营养,实行电子阀门控制,定时定量。同时,整穗疏粒,严格控制产量,花前除副穗,见花时掐穗尖,生理落果后果粒大小分明时整穗疏粒同时进行,使穗型整齐。

葡萄大棚里,套种着大片的月季花。庄园营销主管李珍杰告诉记者,套种月季花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防止葡萄的病虫害。由国内葡萄界权威、上海交大教授王世平等众多农学专家提供的技术支撑,让这里的葡萄种植更加生态环保。月季可以抑制葡萄的病虫害,加上粘虫板,精品区大棚里的葡萄就完全不打农药,符合消费者需求。而记者抓一把葡萄根部埋在稻糠壳中的土,松软透气如种花的山土。“我们用牛粪、豆饼做基质改土,加上稻糠增加透气性,三年转换期后就是有机食品。今年普通种植的葡萄不好卖,而我们整个棚子的葡萄都被订走了!”

“我们这样的高端大棚,葡萄亩产搞到5000斤到8000斤很容易,但是我们就是要把产量降下来,控制在2500斤以内,来保证口感。每斤20元,一亩的收益就是5万元,比普通种植方式好多了。”刘荣介绍,灌南、赣榆等地都开始有“一亩地8棵葡萄”的尝试,新型的理念和技术,正在改写葡萄种植供销模式。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