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农人”有了一片“新天地”
春回大地,正是春耕备播好时节。记者采访发现,当80后、90后的同龄人每天忙于赶地铁、制作PPT、参加各种工作会议时,一批“新农人”却甘于远离城市喧嚣,把办公地点“搬”到了江苏的田间地头,成为农业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学自农校 成自农业
三月的春雷“轰隆隆”地响着,牵手绵绵细雨,给江苏南京六合三友湖畔的“水稻司令”们送来春的讯息。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已经20多天没有下过雨了,这场雨来得真及时!”前几日,记者的车驰骋在艾津稻园的田间小路上,随车一起的江苏艾津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光,见着这雨这雷,喜悦至极。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85后王光从小看着父辈播种耕田,深知务农人不易。硕士毕业后他就加入刚成立不久的南京艾津植保有限公司。“张总的情怀感染了我,在专心做农业这件事上,我的所学所想都能在艾津得到实践,这让我很有自豪感。”
1992年出生的河北石家庄小伙赵东磊,是南京农业大学硕士毕业生。他说,自己刚到艾津第三天就被“戍边”到浦口查3000亩田。“那几天早上5点出门,一直到晚上8点才回。刚好那段时间是水稻生长旺季,又是病虫害多的时候,我们就忙着给40多户分散的农民送农药。那段经历很特别,用张总的话说,我是承担责任去了。”小伙子笑呵呵地说道。
1993年出生的叶奇和赵东磊是硕士校友。他回忆,自己也是刚来没几天就到地里查田,认杂草、病虫害,学怎么防治,一直持续到10月份。“那段时间确实很累,也会想当初为什么就选了这个专业。后来想,既然有所学就要有所为。”叶奇说,在艾津的这段时间,自己学过水稻栽培和草莓种植,现在每天还会去田里取土样,做测土配方施肥,可以说是“植物医生”初长成了。
“每天基本都会去查田,最多的时候微信步数达到29000步。”出生于1994年的扬州小伙梁耘硕士毕业后就在艾津当起了1000亩农业产业链试验田的“小管家”。除了日常查田外,在打药、施肥、测土配方等关键时期,梁耘还要经常到农户家里教课,给他们培训科学的种植养殖方法。他说,父母给自己安排过两个相亲对象,最后都处成了“哥们”。“尽管很忙,但每次能得到农民的认同,辛苦都烟消云散了。”
现代元素让年轻人爱上农业
从2013年成立南京艾津植保有限公司,到2015年成立江苏艾津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艾津集团董事长张申伟深感,“农民种田不难,种好田难”。在这样的思考下,他决定,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者”,并在三友湖水库边租下1000亩稻田做产业链研究,同时生产自己的品牌大米。
“香、弹、甜、滑、糯……”在艾津稻园的展示架上,这款名为“果冻粥米”的介绍词着实有趣。公司技术集成研究院院长金振鹏介绍,“果冻粥米”因熬煮后呈现的表面第一层兼具黏度和弹性,就像果冻的口感而得名。“在年轻人的手里,以往看似寻常的农产品都能变得新奇!我们就为他们提供脑洞大开的空间,任由年轻人自由发挥。”张申伟笑道。
专业的事就要有专业的人来干。如今,在近50人的江苏艾津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中,硕士毕业生就有18名,其中90后更是多达8位。他们逐渐成长为一群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水稻司令”和“农田兵”。
江苏淮供欣隆现代农业全程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顾国俊告诉记者,公司在做全程社会化服务时,包括耕种收、打药、植保、收割等环节都会用到农业机械,这部分尤其需要年轻力量的加入。顾国俊介绍,一台无人机打药的效率要比人工打药高出10至20倍,为了提升服务水平,公司在2016年开始引进无人机。目前,该公司招收了60多个90后“新农人”,专门负责无人机植保飞防等工作。
新生代“发酵”出更美农村
“谁来种地,怎么种地?乡村如何吸引年轻人?未来的农村什么样?我想,艾津等公司的探索让这些问题的答案更加清晰。”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诸纪录对记者说,在江苏,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个问题躲避不了,总是要解决的。”
诸纪录介绍说,太仓的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值得江苏各地学习。太仓政府联合农业院校,采取定向委托培养方式开展农业农民培训教育,经过学习后持证上岗的农民不仅有了技术底子,也能为农村送去新鲜“血液”。
此外,诸纪录认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先农民要参与到产业链条中。要想实现这一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就要把产业链附加值和增加值留在乡村、留给农民。他说,将来的新兴职业农民,可以是自己直接种地,也可以是为种地提供服务的。“比如,以前种地,现在‘种风景’;发展农村电商;加快深加工、农村现代物流等农村新业态发展,农村成为能就近就地创业就业的地方,农村的吸引力也就能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