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收获生态红利
柳舍村是石舍村的一个自然村,党的十八大以来,柳舍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指引,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美丽村庄。去年,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落户临湖镇,太湖之畔的柳舍村也被划归为园博园的一部分。以此为契机,柳舍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面貌焕然一新,绿化覆盖率达46%。
柳舍村着力做大自己的特色经济增长点,即以精品民宿项目为据点,激活本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近一年来,柳舍村已经接待游客两万人次。邱士明告诉记者,今后,柳舍村计划将村民闲置的民房,采用合作社模式规模化经营管理,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民宿产业集群,深入发掘集休闲旅游度假与农耕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经济。
美丽乡村建设以后,实行“三线入地”,村里再也看不见电线杆。目前,有200多户村民的桥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建成3个停车场,在主要街道场所装有12个大存储摄像头,5000平方米废弃地也完成了植树绿化。
仅2016年一年,临湖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就投入7600多万元,在全镇23个自然村进行了外墙见新、道路提升、驳岸改造等项目。2015年起,吴中区每年投入约7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去年就有111个自然村顺利达标完成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一大批“外显生态风光、内涵文化底蕴、兼具产业张力”的美丽村庄建成。
吴中区拥有三分之二的太湖水域,是苏州市的“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承担着苏州市80%饮用水的供应。在保护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吴中区一直恪守最严苛的标准:太湖1公里范围内不得开设工矿企业;全区有近50%的陆地面积禁止或限制开发,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7.1%,是全省生态红线区域最大的区(县、市)。
然而,吴中区充分挖掘区域内自然生态资本的经济潜力,既要生态好,又要农民富,还要乡愁浓。建区以来,吴中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投入累计超过150亿元,并不断加大沿太湖限制开发村落的生态补偿力度,扩大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绿色供给”,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新路。
作为吴中区最早一批拥抱生态红利的村庄,旺山村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绿色田园等环境资源,建立起长三角地区较为有名的吃、住、玩、行“一条龙”消费品牌。“全村已有50户农民经营农家乐,平均每户收入五六十万元。”依靠依山傍水的绿色生态环境,旺山村去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8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4.1万元。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