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当代乡村不仅被认为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和农民聚居地,还兼具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保护乡土乡愁的文化功能、发展特色产业的经济功能、稳定城乡关系的社会功能以及诗意栖居的生活功能等多重功能和价值。建设特色田园乡村既是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融合的有效抓手,也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的重要举措,兴化有良好的基础条件、独特的资源禀赋、具体的实践探索。有能力打造一批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特色田园乡村,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
一、“里下河田园乡村”的品牌定位
1.田园特色鲜明。具有天蓝、地绿、水净的自然环境基础,田园景观具有特色魅力。
2.形成产业特色。具有特色产业支撑,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就业、创业,乡村人口结构得到逐步优化。
3.环境美丽宜居。村落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保持传统肌理和格局,村庄建筑风貌具有地域特色,绿色节能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4.设施配套齐全。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实现供水有保障、污水有处理、交通可通达、互联网可快速联通,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5.传承乡村文化。有价值的历史记忆空间得到保护,传统技艺得到传承,乡土文化得到发扬,形成新的乡村文化精神。
6.社会文明和谐。乡风文明、社会和谐,形成富有凝聚力的乡村社会,吸引有乡村情怀的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
二、“里下河田园乡村”的重点任务
(一)还原自然生态之美
1.完善生态本底。突出“水”元素,按照滨水、道路、绿化、公共空间的层次进行小规模渐进式改造,延续沿河而兴、傍水而建的乡村肌理。注重滨水空间环境的适当还原,再现“以船代步”“河道就是街道、民居建在水上、出门就有码头”的里下河原有生活方式,复活水乡传统风貌。突出“绿”元素,推进绿化造林,坚持与珍贵化、彩色化、效益化相结合,合理选择乡土适生树种,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产业,全部创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突出“垛”元素,充分挖掘垛田的地貌符号元素,放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效应,放宽视野,将试点村作为一块特色鲜明的“垛”来建设,开展文化传承,实施生态修复,在传承中发展、在保护中利用,努力推动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推进生态保护。大力实施“263”专项行动,严格执行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等生态涵养区保护,积极开展水林田湖荡生命共同体的治理修复,保护“一片区、八廊道、十一节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做好做足“水文章”,重塑河流自然岸线,实施“生态护坡”“岸边步道”“亲水平台”等滨河景观打造工程,构建沿河历史文化生态廊道,重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水乡风貌。继续实施“五水”共治,全面推行市镇村三级河长制,开展河面保洁、干河疏浚、驳岸整治、水系沟通工程,推进清水通道综合整治,合理布设污水处理设施管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覆盖率达100%,境内水质达Ⅲ类标准以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全面建成畜禽养殖禁养区,区内养殖场2017年底全部关闭。抓好湿地生态修复,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实施退渔还湖,努力将生态环境逐步恢复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自然地貌和生态水平。
3.彰显生态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把试点村打造作为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有力抓手,做好“生态+”文章,围绕生态打造产业链,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有机结合,树立绿色导向,优化生态布局,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跳出发达地区走过的传统工业化老路,着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富民优势,进一步丰富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的路径和内涵。
(二)重塑人文传承之美
1.传承特色文化。坚持“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理念,放大板桥故里、水浒摇篮、中国小说之乡、中国国象之乡效应,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传承和弘扬产业文化、民俗文化、戏剧文化、水文化、渔文化、桥文化、船文化、圩文化、闸站文化等兴化里下河文化,开展农耕文化资源收集、整理、开发和推介,利用保护好古宗祠、古庙、古桥、古树、古民居以及近现代大会堂、供销社商店、乡村学校、老农窑、旧工厂等文化记忆。做精做深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规划,实行保护性修缮,兴建一批富有兴化文化基因的小品、祠堂等人文建筑。制定传统民居改造技术指南,引导和帮助村民对原有住房进行修缮、改造,更多保护古民居建筑。
2.促进文化融合。实施文化城乡一体化工程,推进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和乡村文化广场建设,建好农村“10里文化圈”。整合里下河民俗风情、特色文化资源,展示好茅山号子、竹泓木船、板桥道情、水乡风车等特色文化,形成兴化共同的文化符号。实施文化队伍提升工程,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培育农村文化能人、民间艺人,挖掘继承传统技艺,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3.树立文明新风。深入挖掘散落在宗祠、族谱、书院、民间传说和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美德,以及村规祖训、传统节日等传统礼俗中的积极元素,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弘扬邻里相亲的淳朴乡风,宣传乡贤美德。融合现代文明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价值标杆,引领道德风尚,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养和健康素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留住“乡韵”,激发“乡恋”。
(三)彰显特色产业之美
1.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全面推广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智慧农业,推动“生态+”与“互联网+”融合共生,构建“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全面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开展高标准农田整市推进和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试点工程建设,实施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和农机装备能力两个“四年行动计划”,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水产生态养殖,增加优质高端安全水产品有效供给,建设集特种养殖、休闲垂钓、水族观赏、渔事体验、科普旅游、康养文化等于一体的创意渔业。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全面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建成绿色防控示范区。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粮改经、粮改特、粮改饲,发展特色种养业、传统手工业等农村适宜产业,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形成“一村一品”,创建一批兴化大米、兴化大闸蟹等特色产品种养示范区(基地)。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示范区内整体实现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创建一批示范家庭农场和绿色家庭农场。大力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控减村级债务,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2.发展生态旅游业。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标准,坚持全域建设、全域管理,致力“种好风景”“卖好风景”,加快千垛景区、水上森林、平旺湖、沙沟古镇、万亩荷塘、徐马荒、大纵湖、蜈蚣湖等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提档升级,切实把生态资源“聚宝盆”转化为生态旅游“万花筒”。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文化、民宿等旅游品牌,丰富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推出一批户外运动、民俗风情等旅游线路,开发一批特色餐饮、特色小吃、特色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探索集体经济组织创办或与社会资本联办旅游项目,推进星级乡村旅游点建设。
3.发展新兴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壮大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充分利用废旧厂房、仓库、校舍、办公楼等,打造低成本、全要素、开放式、共享型的农村众创空间,形成多种功能叠加融合的“创业服务链”。大力实施电子商务“12345”升级版工程,促进互联网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一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牌。加强文化、农业、旅游商品创新,围绕生产和销售两大关键环节,推进兴化健康食品和特色产品开发,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旅游行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合作,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实现示范区全覆盖,所有试点村全部创成市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发展创意农业,邀请专业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四)体现乡村生活之美
1.打造特色美丽民居。强化对新建建筑的规划管控,加强农房设计服务和建筑风貌控制,结合试点村传统建筑元素应用,编制农房设计图集,建设符合农村实际、具有地域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现代农房。推广适宜绿色技术,推进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绿色农房以及装配式建造等适宜技术的综合应用。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和设施一体化,继续开展村庄环境再提升行动,实施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调优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污水、给排水、环卫等满足生活体验的基础设施,停车设施符合村民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需求,供水水质达标,污水设施正常运转,达标公厕全覆盖,垃圾清扫收运处理机制健全。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增加旅游服务、商业商务、娱乐康养等多样化设施。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留足道路两侧绿化空间,实现示范区公交“村村通”。加快农村电气化、信息化建设和“三网”进农村行动,推进杆线下地工程,实现示范区无线网络全覆盖。
3.强化公共服务配套。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鼓励建设步道、自行车道,加快共享单车覆盖,建成农村“20分钟体育健身圈”。改善办学条件,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快健康村创建,推进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和村级卫生室建设,筑牢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底,提升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完善农村就业、养老、低保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服务。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兴化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