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研究兴化现代农业与特色农业发展

来源: 时间:2017-11-02 点击数:

一、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一)兴化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兴化农业发展基础及机遇
    兴化是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市,立足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江苏省生态农业市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积极推进农牧、农水、农旅、农企结合,推广稻渔、稻鸭、稻蛙等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和“水稻+N”高效多元复合经营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并拓展农业生态休闲功能,推动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绿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兴化农业的优势可概括为“大”、“美”、“优”“新”四点。
    (1)“大”。1、规模大。兴化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霜期不长,生态资源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面积191万亩,江苏第二,渔业面积83万亩,全省第一。人力资源丰裕,兴化总人口158万,江苏第三,适龄劳动力超过60万人。粮食年产量30亿斤,列江苏第一,淡水产品年产量30万吨,连续27年位居江苏首位,河蟹年产量6.5万吨。2、影响大。兴化有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河蟹交易市场和江苏省最大的淡水鱼交易市场,河蟹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50亿元,被誉为“中国河蟹第一市场”。 兴化建有全国最大的河蟹电子商务平台—“中国蟹库网”,编制发布全国唯一的河蟹价格指数,与京东、天猫等知名电商平台建有战略合作关系,每年“双十一”期间,兴化电子商务销售额均居全国县级市前列,全市电子商务年交易额突破150亿元,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近百家,农产品电商年销售额30亿元。为兴化特色农产品销售开辟了新渠道,助推兴化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出国门。3、潜力大。一批“国”字号农业项目落户兴化。兴化是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试点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试点县,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投入20亿元,打造百万亩“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能烘干、有仓储”的高标准农田,为现代农业发展夯实基础、提供动能。兴化生态湿地核心保护区面积52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5,有里下河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湿地森林和国家湿地公园,是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县、国家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县和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居江苏前列。
    (2)“美”。1、水美。兴化被称为梦里水乡,境内河网湖荡密布,水域面积占全市四分之一,水资源极为丰富,共有湖泊湖荡20个、河流1万多条,省级骨干河道32条。2、田美。垛田地貌全球独一无二,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唯一。兴化垛田入选《美丽中国》邮票,成为国家靓丽的名片,其优美的田园风光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3、花美。兴化四季有花,春看菜花、夏观荷花、秋赏菊花、冬品芦花,千垛菜花被评为全国最美油菜花海,每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4、林美。建有4A级旅游景区——李中水上森林,是里下河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湿地森林公园。
    (3)“优”。 1、基地优。兴化拥有8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是全国十大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每年为国家贡献百万吨粮食。高效设施农业面积25万亩,特色果蔬年总产量120万吨,建成国家级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脱水香葱走出国门,垛田龙香芋登上央视《舌尖上的中国》。2、品牌优。兴化农产品获得国家“三品”认证1132个,“三品”总数全省第一,拥有兴化大米、兴化大闸蟹、兴化大青虾、兴化香葱、兴化面粉、兴化鱼圆、兴化龙香芋“七大”国家级集体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兴化大米、兴化龙香芋、兴化荷藕被评为全国最具魅力农产品。兴化大米获得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第十六届中国绿色博览会金奖、第十三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和五常大米一样,成为全国十大大米区域公共品牌。3、加工优。兴化形成了百亿级稻米加工、脱水蔬菜、食用面粉、水产品深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拥有亚洲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粮食加工基地。年加工各类蔬菜150万吨以上、稻米240万吨以上,小麦120万吨以上,水产品年加工出口销售额5000万美元以上。江苏省兴化经济开发区是全省唯一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区,全方位的配套设施为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康食品项目提供载体和平台, 正全力创建以健康食品为特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4)“新”。 1、机制新。每年培训职业农民1.5万人;拥有10多万新型职业农民; 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69家; 家庭农场2263家。2、模式新。围绕“三个百万亩”,推进“三化”生产,推广“稻渔共作”、“稻虾共作”、“稻鸭共作”以及“千斤粮、万元田”的“稻蔬轮作”模式。3、载体新。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智慧农业服务中心等十大现代农业园区;建有全国首家河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了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常年驻扎科研团队,为我市农业发展、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市场流通提供全方位指导和服务。
    2、存在问题
    2016年上半年兴化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916元,同比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差距日益缩小。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主要粮食价格低迷,技能水平较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加大,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力逐渐减弱,对农民持续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巨大挑战,迫切需要拓宽新渠道、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能。具体问题表现在:农民收入的结构比较单一,渠道较窄,种植业收入仍然是构成农民收入的主体;政策增收、产量增收、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空间有限,且因农资涨价,生产成本上升,抵消了农民的部分收益;农民创业能力弱,转移性增收难等方面。
    (二)、兴化农业发展的思路目标
    到2020年,基本构建起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并达到以下目标:
    一是农业产业可持续。围绕“三个百万亩”,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合理确定产业发展适度规模,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总结凝练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典型模式,全市高标准农田比重60%以上,种植业“三品”比重达55%以上,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推进。
    二是资源环境可持续。大力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推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废弃物的全量处理利用,农业清洁生产、标准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全市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85%以上,农药施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施用量较2015年削减5%,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95%以上。
    三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挖掘本地民俗风情,发展休闲创意农业,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创新和完善农业废弃物收集储运利用、村容村貌管理等方面的良性运行机制。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比重80%以上,家庭农场经营比重50%以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50%以上。
    (三)研究提出相应重点任务
    1、农业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基本构建起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和水环境友好体系,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提升利用效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进统防统治,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同时,进一步完善生产过程标准化,提升农民素质,走农业生态化循环发展的道路。
    (1)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
    推进耕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强化耕地质量建设、实行轮作休耕,推广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实用技术,节约农业用水。普及各类节肥节药技术,优化配置肥料、农药资源,合理调整施用结构,提高施用效率。促进农业领域节能降耗,鼓励使用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2)推进农业生产投入减量化
    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合理调整施肥结构,优化配置肥料资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种植绿肥,推进施肥方式转变,推广新肥料新技术。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3)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
    推进种植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开展精准用肥用药,推广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优化农业生产流程,实现由末端治理向全程清洁转变。建立严格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跟踪追溯和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形成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保障产品清洁和安全。
    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在传统的种植养殖大户、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等主体参与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基础上,引入家庭农场、行业协会等新型主体,依托各类中小规模主体体量小、机制活、显效快的优势,建立农业生态循环小型体系,为市场发展注入活力。
    4、农业优势产区建设
    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市推进,突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新型服务体系建设、耕地质量建设,做好5000亩以上功能区内农业综合服务体的规划与建设,将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划定成果由图册落到田头,分期建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能烘干、有仓储”的百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力。将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与国家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和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相结合,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重点规划打造20个高标准粮食生产功能区,大力发展粮食的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同时,坚持“旅游+”的整合功能,挖掘粮食生产的生态保护、农耕传承、科普教育、娱乐体验等功能,实现“种风景、长风景、看风景”,建设江苏“大公园”,加快农业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5、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发挥兴化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良好生产条件,强化招商引智,依托张洪程院士工作站的科技支撑,充分融入了“互联网+”的理念,尤其是强化与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用联盟的合作,加快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的服务组织,促进农机装备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切实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提升兴化农业的科技应用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二、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研究
    (一)、淮河流域生态系统目前现状及主要问题
    兴化的垛田传统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悠久的垛田农耕历史、典范的水土利用模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多彩的垛田传统农耕文化、绝美的四季景观资源等六大特征,是兴化先民留下的、全球特有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现阶段,垛田传统农业系统面临着一些难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拓展、道路建设等,导致对垛田的占用,无能为力;在加强垛田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尤其是疏浚河沟、清洁水源等,缺少项目、资金的支持,难以实施;在农耕文化的挖掘、传承等方面,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部门乡镇的力量难以整合。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生态经济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湿地、湖荡等保护力度,对水生植物资源、鸟类资源以及鱼类资源重点保护,确保不同季节全域的观赏效果,以及生态友好的共生环境。
    (三)、研究提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任务
    加快《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编制,并将规划与国家田园综合体和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融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治垛田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一是建立保护基金。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近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要将遗产保护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确保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可得成效。二是整治生态环境。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特色在垛、命脉在水,保护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要加大农业、水利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实施垛田生态环境治理,疏浚河沟、清洁水源,逐步恢复垛水相依的历史原貌。三是实施绿色生产。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引导农户使用萳泥、扒苲、搌水草等传统农耕方式,达到清淤净水、集取肥料、遮荫保湿等效能,并保留独特的传统农耕文化,推进绿色生产,提升垛田耕地质量。同时,研究出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产品标识管理办法》,培育遗产地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垛田种植效益,调动农民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研究
    到2020年规划形成三片农业发展区,其中两大特色农业发展区为西北部生态农业发展区和东北部高效农业发展区。市域南部结合当地特色,发展小规模的生态农业产业园、高效农业生产基地。
    (一)总体规划
    1、西北部休闲农业发展区
    以沙沟、周奋、缸顾、李中、中堡、西郊、兴东、垛田等乡镇为发展主体,立足丰富的湿地资源条件,突出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该片区重点发展优质粮食、特色蔬果、设施园艺、休闲观光等产业。
    2、东北部高效农业发展区
    以安丰、合陈、戴窑、陶庄、永丰、新垛乡镇等为发展主体,构建现代化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形成农产品物流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该片区重点发展优质粮食产业。
    3、南部设施农业发展区
    以临城、陈堡、周庄、茅山、沈伦、戴南、张郭、荻垛等乡镇为发展主体,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该片区重点发展设施果蔬、优质粮食等产业。
    (二)发展布局
    1、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建设。依托“苏中番茄第一村”蒋庄村早春设施番茄种植的知名度、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唐庄村的影响力,在S231沿线建设现代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建设智能连栋大棚,配备水肥一体化系统,推广“番茄—水稻”的水旱轮作模式,打造优质蔬菜、水稻生产基地,实现“千斤粮食、万斤果蔬、双万元田”的目标。
    2、优质种苗生产基地建设。为解决全市果蔬大面积生产上一家一户育苗成本高、种苗素质差等问题,建设工厂化种苗生产基地,引进先进的自动化育苗设备,打造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质种苗生产基地,满足大面积生产上对优质种苗的需求。
    3、有机稻米生产引领带建设。建设有机稻米生产基地,通过稻鸭共作、稻虾共作、稻鱼共作等多种稻田高效立体种养模式,大力发展“健康农业”、“养生农业”、“休闲农业”,建设有机稻米生产基地5万亩,并配套冷藏仓库、烘干机房、稻米加工等设施,培优做强兴化大米品牌。
    4、创意农业观光示范带建设。建设长安大道北沿线至菜花景区连接线以及菜花景区至水上森林一线,以缸顾乡东罗村、兴东镇金荡村、李中镇黄邳村为重点,沿公路两侧,规划面积16000亩,围绕种风景、卖风景、富农民,重点打造一批集特色产业、田园观光、农家美食、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多功能交集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与千垛菜花、水上森林、万亩荷塘等现有创意农业景点相融合,形成独具生态水乡特色的“创意农业观光带”。
    5、农业智能控制系统基地建设。依托兴化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智慧农业服务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扩大全市智能物联网精细农业自控系统的应用,面积达20万亩,推广基于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感知设备等多平台的稻麦精确管理技术。
    6、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以戴窑镇稻米科技产业园为载体,加快建设稻米及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主要研发米制品,重点建设亿元米线生产线,并开展米糠、稻壳等副产品的深加工与能源转化。同时以脱水蔬菜加工集中区为载体,建设果蔬精深加工产业园,开展兴化荷藕、龙香芋、葡萄、草莓、番茄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研发饮料制品、果蔬干等。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兴化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