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促发展 乡村振兴显生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来源: 时间:2017-11-30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了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为新时代条件下农村事业发展勾勒出宏伟蓝图。从十八大的“美丽乡村”战略到十九大的“乡村振兴”战略,江宁区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因地制宜地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具有江宁特色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模式,也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截止2016年底,全区美丽乡村覆盖率达47%,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区430平方公里,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82个。据相关数据统计,2016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65亿元。
    一、江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优化美丽乡村建设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江宁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整体部署。政府部门充分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健全规划体系,依照“先谋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整体后局部,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做到空间布局优化、功能定位合理、梯次衔接有序、实施落地可行,实现规划区域和规划体系全覆盖,推动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特色、有重点开展。从2011年启动“金花村”建设,到2016年实施“千百工程”,今年又提出“田园综合体”、“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规划,通过特色村、精品村的辐射带动,筑点成线、以线带面,逐渐形成了层级分明、特色鲜明的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布局:西部片区打造为大都市近郊生态休旅田园乡村示范区;东部片区打造为以温泉度假为核心、以乡村旅游为互补的休闲养生度假区;中部片区打造为彰显鱼米之乡特色的田园乡村景区。
    (二)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美丽乡村整体环境。按照统一规划、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我区通过实施道路建设、河道疏浚、驳岸整治、污水处理、村庄绿化、景点节点建设等工程,大力提升村庄环境治理水平,着力塑造基础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村落环境。以江宁交通建设集团为例,自2013年参与美丽乡村西部、中部片区建设以来,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5亿元,建设了总里程约80公里的美丽乡村生态循环道路、45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完成了生态循环道路两侧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土地整治及景观绿化,打造了14个主题驿站、6个景观节点以及黄龙岘茶文化村、龙乡·双范精品民宿村、溪田田园综合体、云水涧文化展示中心。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原本偏僻落后、交通闭塞的村庄摇身变为环境优美、富民效应彰显的乡村旅游示范村。高品质生态环线旅游道路串起了多个景观节点、示范村,生态停车场、污水处理池、旅游公共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趋于完善,餐饮、住宿、购物、垂钓等配套旅游项目一应俱全,还实现了24小时监控、无线网络全覆盖,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活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形态大大优化。
    (三)突出特色产业带动,增加美丽乡村村民收入。江宁依托“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的新业态,引进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加快推动农业特色化、产业化、标准化、设施化、社会化,全面提高乡村旅游的丰富性和体验性。例如,在西部片区打造中,江宁交建集团、旅游产业集团通过搭建平台,聘请专业人员指导农民生产和创业等方式,激发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黄龙岘村与南京农业大学茶叶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打造了具有“江南第一针”美誉的黄龙岘牌绿茶,形成了集茶叶观光、品鉴、展销、消费于一体的茶文化产业;溪田综合体深入挖掘“田园”资源,着力打造茶叶、花卉、优质稻、菜籽油和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培育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并大力发展农业体验、农业休闲游等,满足体验者多重需求;龙乡·双范通过对外招商吸引了心宿、大缘文化、茑舍等一大批知名民宿品牌进驻;云水涧打造集装箱酒店、汽车露营地、木屋民宿、会展中心等特色各异的功能设施,着重打造民宿文化产业。同时,随着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越来越多的百姓在发展中受益。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主动返乡就业创业,人均收入迅速增长。还是以西部片区为例,截止目前,黄龙岘村有近8成居民参与经营茶楼、餐厅、客栈、茶乡土特产等特色项目,人均年收入实现从原来的0.6万元迅速增长至3.5万元,还吸引了当地40多个村民主动返乡创业,并间接实现了300多名大学生、村民就近就业,带动周边村民2000多人参与经营。
    (四)突出科普教育融入,丰富美丽乡村旅游要素。在我区逐渐壮大的乡村旅游队伍中,生态农业崭露头角。一些示范村、农业园利用产业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展配套服务,建培育科普基地、体验基地、展示基地等类型丰富的主题项目,成为乡村游的“吸睛点”。例如溪田田园综合体深入发展“农业+N”多元化产业链,建成了茶乐园、七仙山茶艺馆、林中木屋、垂钓中心、戏沙池、七仙玫瑰园、天宫采摘园、七仙福田景观等11个景点,推广有机蔬菜种植体验、蔬菜瓜果采摘、有机蔬菜知识讲解、亲子农场游等活动,并打造了集科教、科普、科研、观赏、休闲为一体的特种水产养殖观赏馆,吸引了家庭、学生等群体。此外,实现生态与农业完美结合的还有黄龙岘村的文化内涵植入,江宁交建集团依托当地厚重的茶文化历史、错落的梯田茶园风光,建立了茶叶研发中心和茶文化博物馆,推进“茶文化”产业延伸与升级。游客在这里可以亲自采摘茶叶、辨别茶树品种、观看制茶过程、了解茶树种植的技术,在体验的同时学习与茶有关的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五)突出基层党组织带头,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建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江宁美丽乡村建设始终坚持走政府主导、国企建设、社区联动、党建引领、农民主导经营的新路子,在推进管理架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及村民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农民积极参与家园建设。例如,在溪田田园综合体成功申报全国首批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后,江宁交建集团党委迅速成立南京溪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将田园综合体建设作为党建工作责任清单的一项重要内容,把乡村富民作为主抓手和着力点,以“党委带支部、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工作方式,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土地入股、职业农民、鼓励创新创业等形式,变输血性救助为造血帮扶,带动农民参与建设、参与经营、实现增收。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已有100多名农民参与了溪田综合体建设工作,人均月收入增加了2500元左右,预计在完全建成后,还可容纳近2000名劳动力临时就业、400多名村民长期就业,让村民在家门口上班、致富。
    二、江宁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域旅游未形成合力,缺乏顶层统筹管理。2016年,我区提出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发展思路,旨在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然而,江宁区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还是以第一批、第二批“五朵金花”为主,项目开发缺乏力度和深度,本土同质化问题严重。此外,由于各区域建设、管理的主体不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投入不均、市场运作不灵活,加上管理体质上缺乏顶层统筹指导,未拧成一股绳合力发展,导致部分景区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等现象,与我区将旅游产业打造成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目标和全域旅游统筹联动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制约了江宁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二)农村产业融合度不高,农业现代化发展薄弱。目前,我区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现代休闲农业拉动力不足、后劲乏力,乡村产业1+2+3六次元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单一、覆盖面狭窄,缺乏知名度高的农产品,还存在雷同产业以及恶性竞争的态势。此外,由于缺乏技术、人才及相关政策的支撑,农村现代化产业整体水平偏低,产业体系不完善、延伸不够、发展动力不足,导致产业总体发展增速较慢。
    (三)农村发展呈现空心化,缺乏人才吸引政策。近年来,由于城乡公共服务配套的差异,加上产业推动力不足,农民外出打工的比例逐渐增大,产生了大量的留守人口。这些农村留守人口普遍年纪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作业力有限且习惯传统的农业作业方式,此外,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有效带动,缺乏人才吸引政策,导致农业发展没有内在驱动力。“要发展”的需求与“怎么发展”的现实矛盾激化,农村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基本服务空心化、技术空心化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发展。
    (四)文化保护挖掘不够,乡土文化逐渐消散。乡土文化是“乡愁”的载体,是乡村的灵魂,重基础建设轻人文挖掘会让乡村缺乏温度和活力,从而导致与城市同质化。目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建设将大量的精力、财力投入到改善农村环境、扶持产业发展中,一定程度忽视了对当地历史文化遗存的挖掘和保护,没能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乡土人情结合起来。此外,还有一些乡村片面追求现代化生活,建造表面城市化的社区,但相关的服务又落后,导致传统的乡土文化消散,农村发展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乡土气息。
    三、江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一)强调农民地位,提升农民素质与能力。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民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息息相关,因此,乡村振兴既要注重改善物质环境的硬件建设,也要注重提高农民素质的软件建设,大力开展乡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等,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以互动式参与的方式,引导村民、社会和政府形成合力,调动农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共同参与建设和维护美好家园,增强家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强调环境改善,立足农村现实对症治理。农村的建设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尊重乡村个性、发展条件与潜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动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居环境改善,不盲目搞建设,特别要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乡村开发过度商业化,乡村建筑西洋化。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以分类施策、渐进改善、有机更新的方式,对一般村庄着重通过环境整治改善居民基本生活条件;对有特色的村庄着重突出风貌塑造,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凸显乡村美景和田园风光;对重点发展的村庄着重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增强村庄发展动力和活力。同时要顺应当代农村家庭社会结构和人口的变化趋势,进一步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和运行管理,使得乡村垃圾有分类、供水有保障、污水有处理、交通可通达、互联网可快速联通,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现代文明进步的成果。
    (三)强调特色彰显,繁荣传统乡土文化。能够长期流传、体现乡村特色、持续吸引人们来旅游的,追根究底是乡村独特的文化个性,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共鸣的记忆。传承乡村文化,一是要保护好历史记忆,建立村史馆或是利用村中的宣传媒介把本地的历史文化、村庄变迁、老物件等集中对外展示;二是要充分挖掘乡土文化,通过查阅历史档案、走访村中老人等方式,系统整理当地的特色文化,并对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彰显到村庄建设中,形成视觉导向;三是要发挥乡贤作用,吸引乡贤人才回流,让这些优秀的人才带着新的理念回来,为乡村的治理和繁荣出力。
    (四)强调产业发展,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要改善农村资源外流、活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等现实问题,就要跳出单一的农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农民真正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改革的成果。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政策扶持和补贴力度,将农村产业和龙头企业引进、科技人才指导、科技项目、配套服务项目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乡村特色品牌和特色产品的同步塑造与开发,从而带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创造乡村新的就业岗位,吸引优质资源向乡村回流,从内在激发乡村发展活动。
    (五)强化资源整合,促进全域旅游抱团发展。农村建设要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特色,但绝不是各自为政、相互竞争。针对乡村建设目前暴露出的资源分散、发展不均、管理混乱、宣传未能形成合力等问题,区政府已牵头整合资源,由交建集团、汤山度假区、江宁开发区、江宁高新园、牛首山等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江宁旅游产业集团。在实际运营中,旅游产业集团要站在全域旅游的高度,主导全区的旅游开发、保护和管理,建立江宁全域旅游网络体系,通过宣传、规划、培训等手段形成互补共进的旅游资源和服务功能,抱团推动江宁乡村旅游的发展,努力创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全域旅游发展运作模式。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发改局)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