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谷里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全覆盖
今年,谷里街道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打造农村垃圾分类样板村。
一、家门口有了“定制版”垃圾桶
在谷里街道柏树社区金家庄村,56户人家门前都放着一个齐膝高的“定制版”垃圾桶,以蓝绿两色区分为“湿垃圾”和“干垃圾”。“为了减少村民分类的‘难度’,提高大家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分设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谷里清管所所长张明虎介绍说。
目前,谷里街道以金家庄村为样板,撤出了村里原本分散设置的大垃圾桶,将“定制版”的分类垃圾桶直接放置在各户村民家门口,并在村口设立了垃圾分类代运点,“每天,专职保洁员会前往各家收集初步分类的垃圾,并将收集到的干垃圾进一步分拣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再由街道专用分类垃圾车统一运输至垃圾分拣处理中心。”张明虎说。
二、从“要我分”到“我要分”
临近饭点,金家庄村民陈永珍正忙着准备家人的午餐,厨房外,自备的两个垃圾桶里已经略有“存货”,“不要的菜叶子放这个桶里,塑料袋、废纸这些放那个里面。”陈阿姨告诉笔者,以前自家厨房里只有一个垃圾桶,什么垃圾都往里倒,自从村里换了新垃圾桶,他们的生活习惯也逐渐发生改变,“刚开始觉得麻烦,但是分成两类也简单,慢慢就顺手了,而且村里也跟我们宣传了垃圾分类的好处,对环境好我们也乐意做。”
“定制版”垃圾桶更新已近半年,村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也逐渐从不太理解转变为生活习惯。笔者从柏树社区了解到,为了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他们多次组织村民集中学习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并通过志愿者上门宣传、墙体绘画宣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村民,提高村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三、打开“意见箱”,村民为做好垃圾分类出点子
务农为生的张阿姨针对湿垃圾的处理提出疑问:“家里头剩饭剩菜、麦壳子都拿来喂鸡鸭,没有剩下怎么分?”而更多的村民则对干垃圾的进一步区分提出了疑惑。“推广垃圾分类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探索一些可操作的奖励方式。”张明虎介绍,目前,像金家庄村这样的农村垃圾分类模式,已在全街166个自然村普及开来。他们在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的同时,进一步畅通村民意见反馈渠道,广泛收集村民对垃圾分类工作好点子、巧建议,用于改善优化工作方式,并将好的经验在全街道推广。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