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里下河特色,高质量建设田园乡村
近两年来,兴化结合兴化实际,高质量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先后有两批5个村被省确定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目前,正处在集中建设阶段,东罗村进入扫尾阶段,其他4个村都取得阶段性成果。2020年后,兴化将积极发挥试点村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建立竞争性试点以及试点项目储备制度,形成项目梯队,引导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在面上科学、有序地向前推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现状:5个省级试点村具有良好基础条件
兴化市拥有占国土总面积五分之一的生态红线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在全省县(市)位居第一,湖泊、湖荡数量占里下河地区一半,湿地生态系统典型且保存完整,拥有较好的生态基底。另外,文化脉络悠长,历史遗存众多,名人竞相辈出,各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富集。郑板桥、施耐庵等众多著名人物就是典型代表。
近年来,兴化又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特色乡村建设,围绕农业现代化大突破,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5个试点村河湖村庄有机融合,垛田风貌独一无二,田园气息浓厚,是典型的里下河地域特色村。村环境面貌持续提升,沿河而居、傍水而建的乡村肌理依然延续,展示出兴化水乡独有风貌。现代农业、“农业+旅游”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生态+”效益初显。
思路:打造“里下河特色田园乡村”品牌
在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创建中,兴化紧紧抓住村庄地处里下河腹部、具有典型水网形态等特征,充分彰显里下河生态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全力打造“里下河特色田园乡村”品牌。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串珠成片的工作思路,实施空间优化、功能提升、文化传承、产业培育,全力建设一批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特色田园乡村,打造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推动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展现“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兴化里下河特色田园乡村。
千垛镇东罗自然村紧邻千垛菜花景区,村庄环平旺湖而建,着力打造“千垛之乡、碧水东罗、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垛镇管阮自然村是郑板桥陵园所在地,村庄传统民居保存完整,着力打造“民居聚落、民本管阮、廉政教育基地”。海南镇刘泽自然村的“岛状”庄台特征明显,水产养殖富民增收,着力打造“梦里水乡、渔韵刘泽、乡村休闲垂钓体验区”。新垛镇施家自然村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故里,村庄建筑风貌古朴,着力打造“水浒摇篮、人文施家、文化旅游创新区”。陈堡镇唐堡自然村的村庄古朴传统,番茄种植已具规模,着力打造“泊心禾湾、生态唐堡、特色农业生态采摘园”。
途径:充分发挥村民的智慧与力量
在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建设中,兴化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规划,邀请专家,征集民意,集中优势力量强化规划编制,坚持“多规合一”,统筹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各项规划,相互衔接、有机融合,优化乡村布局。坚持保护中开发、传承中发扬,最大程度地保护乡村聚落与生态环境相融共生的和谐关系,保护乡村传统肌理与乡土文化特色,保护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村民的集体情感记忆。
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科学梳理村庄生态肌理、资源禀赋和人文特色,形成“一景、一业、一貌、一品”,体现个性魅力、彰显不同风格,着力构建亮点凸显与整体和谐相得益彰的“大田园”风貌。以互动参与的方式,引导村民、社会和政府形成合力,调动基层组织、村民、社会资本积极性,实现农民增收致富、集体经济收入增加、社会资本盈利“三方共赢”的局面。整合优化各级各类财政资金和项目,聚合引导各部门技术力量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集中,实现上下联动、建管并重、统筹使用。
成效:让水乡农村更加宜居宜业
还原自然生态之美。村庄周边实现种植适生树木,适当嵌入景观植物,保留原生植被,生态护坡。村庄河面、河道更加整洁干净;污水处理设施管网增多,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基本覆盖;农业面源污染减少,生态环境将逐步恢复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
重塑人文传承之美。村里古宗祠、古庙、古桥、古民居及大会堂、供销社商店、学校、老农窑、旧工厂等建筑物修缮一新。新建一批富有兴化文化基因的人文建筑。农耕文化资源收集、整理、开发到位;里下河民俗风情、特色文化资源,展示板桥道情、水乡风车、会船庙会等特色文化整合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农村文化能人、民间艺人增多,农村文化事业更加繁荣。
彰显特色产业之美。每个村有一个1000亩以上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形成高效益、规模化的专业合作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做强,形成“一村一网店”布局;乡村休闲、度假、文化、民宿等乡村旅游繁荣发展,特色民宿、特色餐饮、特色小吃、特色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增多;互联网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电子商务“12345”升级,形成一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牌。
体现乡村生活之美。村口、桥头、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得到拓展;村内标识牌、公厕、果皮箱建设得到有效管护。乡村医疗卫生建设、养老服务建设、文体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服务建设、乡村社会治理能力、教育资源优化、水环境整治、公用基础设施等八个方面的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村民实现共建共享。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兴化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