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贫困村支书产业脱贫的思与行

来源: 时间:2018-10-17 点击数:

    大兴金公路钓鱼镇同利村段,建在公路边的一排排乳白色大棚特别显眼。这是由同利村党支部书记于凤群创办的蓝爱尔菌业种植家庭农场,今年5月份投产。
    同利村是一个无资源优势、缺少产业支撑的村庄,是钓鱼镇经济薄弱村之一,村集体经济和部分村民增收乏力。2016年,泰州市教育局挂钩帮扶同利村,助力该村脱贫攻坚。
    “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于凤群说,本着“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要求,上级的帮扶有一定的时间性,作为被帮扶村,要借助帮扶的东风,培植起自身的产业,这样才能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才能避免帮扶脱贫后又返贫现象的发生。如何培植和发展产业项目成为于凤群经常思考的问题。 
    钓鱼镇24个村中,有18个村被列为经济薄弱村。为促使经济薄弱村彻底甩掉贫困“帽子”,近年来,钓鱼镇党委、政府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整合上级扶持资金,支持各村兴办农业特色项目,发展优势农业,依托项目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增收,镇里同时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村干部参与和带头发展特色化产业项目。 
    上级有这么好的鼓励扶持政策,群众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作为同利村各项工作的领头人,有责任和义务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一个创业的愿望在于凤群的心中升起,可身无一技之长的他,又面临创业无门的苦恼,在新上什么样的产业项目上费了一番思量。 
    就在他苦思冥想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于凤群得知本镇南旺村一长期在外种植食用菌的村民,有回来重操旧业的想法后,就与其联系。经过一番交流,于凤群决定创办菌业种植家庭农场,聘请这位村民为技术指导。
    在镇里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今年4月,投资260万元的蓝爱尔菌业种植家庭农场正式建成。农场新建24个大棚,每个大棚面积280平方米,同时新建了保鲜库,添置了锅炉、铲车、拌料机、包装机等设施,先期种植袖珍菇、黑鸡菇等菌种。为种好食用菌,于凤群将家也安到了农场。 
    今年5月,农场种植的第一批黑鸡菇正式接种,一个大棚中培养1.5万个营养包,6月10日正式出菇,平均每个包产菇1.5斤。所产黑鸡菇销往常州、扬州、泰州以及本地,每斤价格在3元至5元之间。日前,又一批黑鸡菇菌种在接种后进入生长期。 
    蓝爱尔菌业种植家庭农场用工需求量较大,日常用工每天有30多人,最多时有近50人,吸纳了包括贫困家庭在内的本村和周边村村民在此务工,除每年上缴村集体外,农场每年的用工支出在80万元左右。 
    有想法不如有行动,想千次不如做一次,在贫困攻坚的道路上更是如此。于凤群表示,今后,他将与农科部门联系,引进新品种、种出高质量的菌菇供应市场,在促进农场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为壮大集体经济、带领本村村民脱贫奔小康作出应有的努力。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兴化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