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红窑镇铸强乡村振兴“党建引擎”
“这可不是普通的大米,都是无公害的!前段时间,还有人过来化验哩。”在镇党委的支持鼓励下,涟水县红窑镇金城村的几名党员干部流转70亩耕地,开启了稻田套养龙虾的“闯富之路”。今年7月,这块“试验田”单单养殖的小龙虾就卖出2000多斤,而无公害稻米更是没到收割期就早早预订一空,亩均收益5000元。“虾能吃消耗肥料的野草和其它水生生物,运动和觅食可以松土、活水、通气,通过新陈代谢还能起到保肥增肥的效果。”村党总支书记刘国轩难掩兴奋地说:“老百姓都惊到了,没想到地还真能这么种。”党员干部敢闯敢试,着实让群众刮目相看,怦然心动的村民不待村里动员就主动登门报起了名。
“如果说一个村贫穷落后、风气不正、人心不齐等等问题是一把锁,那么一个好支部、一个好班子、一个好支书就是开启这把锁的‘金钥匙’。”红窑镇党委书记吉海说。今年以来,红窑镇党委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紧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奋斗目标,勤耕“田”、厚筑“基”,通过深耕“党员责任田”、推进“夯屋基工程”,切实扛起基层党建主体责任,铸强新时代乡村振兴“党建引擎”。
“党员示范岗 免费大碗茶”,这是金鸡坨生态农庄一家茶馆外挂的标牌,更是76岁的老党员林克华身体力行的服务承诺。去年农庄建设之初,老林就想着,以后游客多了,是不是也该发挥点余热。“每天供应100碗茶,成本也就十来块钱。”老林说,为建筑工人、环卫人员、游客免费提供大碗茶,“我图的就是份心安”。涟水县委今年提出实施“党建责任田”项目,夏楼村依托金鸡坨生态农庄上报了“产业链上建支部”的村级党组织书记项目。很快,镇党委就研究决定成立金鸡坨景区党支部,由村党总支原书记时培国任支部书记,而老林也成了景区支部中的一员。“在党旗下凝聚,在服务中闪光。”目前,该支部已协调农庄为当地困难家庭提供83个就业岗位,并引导农户发展生态畜牧业,种植有机粮食和果蔬,加工地方土特产等。而像夏楼这样的村级产业党支部,红窑镇还有27个,可谓“产业发展到哪里,支部就延伸到哪里,党员服务就跟到哪里”。
无独有偶,颜下庄村通过镇党委对“两委”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的调整,迅速走上转型抓发展的快车道。“这是我们村的芦笋种植基地,总面积超过2000亩,亩产4000多斤,亩均效益2万元左右,南京、上海、深圳等地市场都有产品销售。”刚上任半年多的村党总支书记徐志宏说,项目让本村600多名群众包括相当部分的“建档立卡户”真正鼓起“钱袋子”、甩掉“穷帽子”、挺直“腰杆子”。今年以来,全镇通过综合研判村级村情现状、班子现状、发展现状等,在全县率先践行“能上能下”用人机制,先后对辖区28个村(居)中的7个进行“两委”班子主要成员的调整。时下,一大批党性强、素质强、能力强的中青年党员干部正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崭露头角、大显身手。
党员活动场所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规范党组织建设和强化党性修养的重要阵地。红窑镇紧抓重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遇,在建设镇级为民服务、综合执法“两个中心”的同时,立足村集体现有场所和房屋,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确保年底前后辖区所有村(居)“双覆盖”,实现建好到管好、能用到好用、场地到阵地的全方位转变。不仅如此,全镇还积极依托已建立的镇村两级“官方微信群”等打造“线上阵地”,确保党委政府的声音能“原声直播”“同声传播”。
“1992—2010年参加‘老农保’的,请携带本人缴费证(小蓝本、绿本子等)或缴费收据、身份证、邮政存折(卡)前往镇为民服务中心一楼6号劳保窗口办理划转业务。”“收到”“已转发”,11月23日下午4点03分,大金圩村党总支书记何孝夫在村“法润民生微信群”发送的通知迅速得到群友的踊跃回复,一些“有心人”还配上老式缴费证的图片转发到“朋友圈”。“大金圩村法润民生群”,现有成员318名,已涵盖全村四分之三的家庭。过去,为通知村民,村干部或电话或上门或托人转告,费时费力费神。有了微信群后,只要将通知内容发送到群内,很快就会有人响应。即使不会使用微信的群众,也常有周边的“好事者”友情提醒,极大方便了村级事务的开展。“‘线上’同频共振、‘线下’无缝衔接” ,该镇着力构建“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网络,为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径。
“这个节目好!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用淮海锣鼓、淮海琴书这样的地方戏曲形式呈现出来,我们党员群众不仅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更真切感受得到这几年的大发展大变化。”“三比一争”(比党性、比干劲、比奉献,争先进)活动从年初开展以来,针对党员干部、普通群众的不同工作环境与特点,红窑镇以月为单位,各有侧重地开展“‘五个一’内涵提升工程”,要求党员干部每月“读一本好书、听一节党课、作一次交流、搞一轮集训、访一遍疾苦”,引导普通群众每月“看一场好戏、逛一回民俗、听一次广播、转一趟书屋、选一批榜样”。红窑实验学校党支部精心培育的“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红色红窑德育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成功跻身全省“十强榜”。校园红色文化展馆、诗词墙和文化广场,成为全镇开展红色传承教育的主阵地,更荣膺市级党员“实境基地”称号。该镇深挖当地资源特色,持续开展红色传承、作风家风及乡土文化教育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捧着一颗心,迈开两条腿,走进百家门,撰写千字文。”自3月红窑镇党委“夯屋基工程”启动以来,围绕访贫问计、思政教育、阵地建设、矛盾化解等“四个篇章”,镇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走访村组干部、老支书,定村干部主动走访联系村(居)的全体党员,40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定村走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借助“‘三员’大走访”,全镇突出以“下访”破题“上访”,机关支部党员纷纷主动与群众“把手话桑麻”,在田间地头访民情、听民声、解民忧。截止到11月,红窑镇级公开承诺兴办的年度“十大民生工程”已全部兑现,28个村级党组织书记项目全面扎实推进,成效显著;全镇新发生信访73起、12345平台问题反馈463起,全部合理妥善解决且同比分别下降48.7%和58.3%;化解信访积案11起。
如今,一幅红窑党员干群奋发作为、乡村振兴硕果压枝、高质量发展亮点频现的时代佳景,正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