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
来源:
时间:2019-06-18
点击数: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武进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实施“十大工程”为主要抓手,推动乡村振兴落地生根,在农村改革、农业产业、强村富民等方面涌现出一批特色亮点,稳步实现开好局、起好步。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武进区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推动‘三农’发展高质量,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为导向,坚持惠民宗旨,坚持精准施策,全力以赴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探索打造乡村振兴“武进样本”,重点在四个方面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
1.先行先试,争当农村改革排头兵。以国家和省农村改革试验任务为主线,系统性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让农民共享改革红利。一是攻坚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在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基础上,按照自然资源部“总结、巩固、深化”的要求,对已经形成共识、纳入修法提案的改革成果,大胆推广、全区推进,率先推进各项政策措施与新法有效衔接。同时,结合上级要求和武进区实际,深入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建设,有序开展“660”示范点建设,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和农房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二是攻坚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改革。按照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统一部署,进一步完善水稻收入保险制度体系,稳妥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试验险种的广泛性、适应性,对新一轮改革试点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估,为全国改革试验积累经验。三是攻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目前武进区改革总体完成率已达97.3%,农民股权分红累计超过15亿元,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下一步,将稳妥抓好改革扫尾工作,进一步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货币化、资金股份化”。重点发好“两本证”,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码证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民证,推动集体经济组织规范经营,保障农民股东权益。
2. 提质增效,争当农业产业排头兵。一是强化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巩固高效林果、花卉苗木等传统产业优势,瞄准农业效益提升,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动转型升级,确保现有优势进一步扩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智慧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延伸产业链,重塑价值链,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二是强化农业载体培育。按照全市现代农业“310”发展计划要求,加强农业园区、农业股改上市企业、农产品品牌培育,尤其是抓住立华牧业上市契机,乘势而上,推动更多有潜力企业挂牌上市。以农业龙头企业为纽带,年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个以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强化名特优农产品推介。围绕区域特色农产品,不断完善品牌基础体系,创建特色鲜明、优势聚集、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集中区。到2020年,成功构建品牌培育体系,培育十大叫得响、吃得美、质量过硬的武进农产品品牌。
3. 惠民利民,争当强村富民排头兵。以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补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一是全面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水平。研究出台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意见,强化物业帮扶和财政支持,推动村级组成联合体,投资物业、新兴产业等项目,给村级收入带来稳定持久的保障,确保全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加6%以上,力争2019年全区村均集体年收入达400万元以上。二是全面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深入推进富民增收小康工程,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重点强化农民就业,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强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培育农村创客中心,加快创业示范村创建,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产业化发展,打造农民增收新亮点,确保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三是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咬定攻坚目标,坚持标准质量,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2019年,确保全区3142户、5201名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100%实现脱贫目标。强化脱贫成果巩固,健全完善脱贫增收长效机制,重点关注处于贫困边缘且存在返贫风险的已脱贫农户群体,在努力提高教育、医疗和住房基本保障水平的基础上,脱贫摘帽后坚持做到四个不摘:即“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防止脱贫再返贫,切实提高脱贫质量。
4.强基固本,争当乡村善治排头兵。积极适应农村社会结构新变化,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建强基层组织。强化党支部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地位与主导地位,认真落实全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五大行动,积极开展“五星联建创五优”活动,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化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一懂两爱”农村工作队伍,配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确保各项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到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汇聚贤才。二是建强网格化集成管理体系。在全面建成网格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工作要求,全力打造全域覆盖的、具有乡村特色的“全要素网格”。结合机构改革,整合细化网格服务管理事项清单,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工作事项、人员力量、系统终端等向乡村倾斜、向网格汇聚。全面推行“互联网+乡村治理”、“网格+网络”等服务管理模式,推动服务群众能力再上新台阶。以网格化集成管理助推文明城市建设、城市长效管理、平安法治建设,提升农村综合治理水平。三是建强乡风文明阵地。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切实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积极培育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实施民俗复兴、民贤闪耀、民居拯救、民风培育四大行动,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力推进文明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营造文明氛围、树立文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