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的溧阳一号公路
来源:
时间:2019-06-18
点击数:
在实施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溧阳将乡村旅游公路建设与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结合,精心打造全长365公里“1号公路”,以“三山(南山、曹山、瓦屋山)两湖(天目湖、长荡湖)”为中心,对内串联市域主要景区景点、312个自然村、220多个乡村旅游点,对外通达周边7个县(市),以路引景、为景串线,形成一个“大环小圈、内连外引”的路网体系。如今,作为全省首批旅游风景道路的溧阳“1号公路”,不仅成为溧阳旅游业的“颜值担当”,更成为促进村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实力担当”。
——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规划建设之初,“1号公路”就将溧阳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物产资源、历史人文等因素综合考虑进来,既有山、水、茶、竹等自然元素,也有文、史、民、艺等人文底蕴,力求展现溧阳最美的风景。行驶在“1号公路”上,不仅可在丘陵山区、平原圩区、连绵竹海和疏密错落的茶园间自由切换,还能看到代表史前文明的“中华曙猿”、代表马家浜文化的“神墩遗址”以及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等红色遗存,颇有一种时空“穿越”之感。公路的设计规划在细节处也颇有创意:景区周边的内环线路段,因其路中间的红黄蓝三色隔离带而出名,被称为“彩虹公路”,本身也成为了一道风景线;“1号公路”的LOGO数字“1”也是有寓意的,随着公路从山区到水乡地带的延伸,会从板栗形状逐渐过渡到水滴形状,象征着物产和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很多路牌、地标的设计也是独具匠心,如大溪水库的路标,就是因地选材,在一组木牌上,将水库的地形地貌以及水库独有的白鹭、野鸭等野生动物以镂空形式勾勒出来,不作过多人工雕琢,简约中透着自然明快,与环境融为一体。
——串起了城市风貌与乡村风情。“1号公路”外环线和连接线,全面对接多条高速公路、高铁站和公交客运枢纽,无论是从上海、杭州、南京方向过来,还是从周边城市过来,都能快速进入路网,到达景区景点和乡村,实现了“快达”系统与“慢游”系统的无缝对接。内环线部分,很大一部分都是利用原有的农村公路和乡间小道,进行改造、提标、亮化,同时打通了一大批“断头路”“瓶颈路”,使出行更加便捷。路边的房屋山墙上、湖边的无人小屋上,绘有很多写意画、山水画和手绘画,色彩明快,淳朴自然;公路沿线还配套有慢跑系统、骑行道、休闲驿站、“茶舍”、观景台等设施,吸引了更多“城里人”到乡村体验田园生活、体会乡村风情。
——贯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正是由于“1号公路”的连接打通,一大批原先“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村落纷纷以路为媒,找到了新机遇:有的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农业,有的发展起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有的探索农旅融合发展,等等。据了解,沿线村民在种植蔬果的基础上,拓展起采摘、园艺、茶叶等新兴项目,人均每年可以增收2000多元,带动了沿线近10万农民增收致富。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李家园村,2018年接待游客近80万人次,年旅游经营收入超6000万元,旅游从业人员年收入达4.5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