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有方,旧貌换新颜
来源:
时间:2019-06-17
点击数:
随着气温走高,一些沿河居民又开始犯愁“河水会不会又要发臭?”作为梁溪河的支浜之一,泰康浜这个“老大难”备受多方关注。昨日,有居民来到泰康浜发现,这样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站在碧溪桥下放眼望去,脚下的河已不再是“必洗河”,而成了真正碧绿清透的“碧溪河”。
“自去年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后,水质一直保持在三类水。”说起泰康浜的变迁,荣巷街道太康社区书记、泰康浜社区河长张晓敏颇有感触。他说,其实治水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关键还在于确保控源截污彻底到位。整治前的泰康浜近乎黑臭,水质为劣5类,原因在于诸多的排污口。2017年,张晓敏带着全社区工作人员做了一件事:挨家挨户到大丁佳苑、泰康新村、蓓蕾新村排查雨污管分流,让8000多户居民生活废水全部接入了污水管。现在,就连沿街店铺前也装了100多个摄像头,私自排污现象大为减少。
没有了污染源,接下来就是做好生态修复。“去年初,社区联合第三方治水公司在河浜里放了大量狐尾草、矮生苦草等水草,这些东西比水葫芦管用,水葫芦到了冬天就枯萎了,水草却可以一年四季常青。”张晓敏介绍,泰康浜通过导入食藻虫、水生植物、鱼类,形成了自我净化系统,水体富营养物质逐渐减少。2017年,泰康浜生态修复工程启动,当年11月完成主体建设。去年4月完成了泰康浜二期(芙蓉池)样板河道创建项目。通过驳岸清理、河床平整、杂物清理、水草种植、食藻虫投放、曝气、涌浪机喷泉装置安装等治理手段,构建了一个平衡稳定的水生态自净系统。
经过一年的“观察”,泰康浜水质已稳定在三类水,部分指标已达到二类,水体透明度达到1.5米以上,水体自净能力显著增强,水质感官大幅提升,水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其中,氨氮和磷下降明显。而今站在碧溪桥放眼望去,风景秀美,走近看,河底的水草一览无余。与之相连的芙蓉池,一池碧水,居民们沿湖而憩,还有人三三两两步行锻炼。
“治水,需要政府与百姓的共同参与。”荣巷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清清楚地记得,过去居民们常常把脏兮兮的拖把拎到内河去洗,很多生活垃圾随手往河浜里扔,但现在大家都不会这样做了,岸边居民除了自觉护水,有时还会主动把自家的鱼投进河里。荣巷辖区科研院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校师生也纷纷加入到“梁溪河公众河长”的行列,“治水”有方,让荣巷十多条河道的水环境 “颜值”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