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镇:务实创新 跑出发展“加速度”(一)
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苏北首批省级农房改善示范点”、省“味稻小镇”、省“绿色农产品基地”、“国家级卫生乡镇”......这是灌南县三口镇不断获得的新名片。2020年,灌南县三口镇以和谐稳定为基础,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立足安全生产和生态保护两大底线,按照“项目为王、发展为要、民生为本、稳定为基”的总体要求,突出园区打造、农房改善和基层党建三大载体建设,采取四个结合的方式,助推三口镇跑出“加速度”。
新型社区打造宜居宜业新家园
在三口镇潘老庄农民集中居住区一便利店,屋后种着油菜花、小青菜等时令蔬菜,大妈在屋里包着韭菜盒子,大叔在货架上整理商品,孙子在门口自由的玩耍,一幅温馨的画卷扑面而来。“我家以前是几间小平房,几年前农房改造搬到了这里,前段时间还对屋子的外立面进行了装修,现在的日子以前真的想都不敢想,美滋滋的。”村民潘方如高兴地说。
三口镇党委书记吴发亮说,今年该镇把改善居住条件与产业培育相结合,来发展该镇经济。潘老庄新型农村社区设计之初,就非常注重规划设计,整体风格以苏派为主,把农民集中居住与产业定位、文化挖掘同步进行,大力挖掘“灌河文化”、“龙王庙文化”、“渡口文化”、“桑蚕文化”等,为新型社区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打造“特色田园综合体”为目标,新型社区南侧规划观光农业园,北侧规划智慧农业园,东侧规划仓储物流园,西侧规划稻渔果特色田园,着力将潘老庄村打造成灌河南岸边、国省干道旁,内拥三湾田园、物流仓储园、观光采摘园,环境优美、功能齐全、产业配套,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田园乡村。同时打造工业园、物流园、观光采摘园,以及三湾田园,让老百姓就近就地就业,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同时完善功能配套,确立“十通十有十到位”配套设施,以最优的服务赢得民心。与此同时,在全镇域疏通沟塘水渠、绿化亮化美化环境,建设两横五纵绿色生态长廊,让沟边有花,路边有景。
潘老庄新型农村社区去年一期启动了218户搬迁工作,一周时间签约率达到90.2%。项目采取新建型与改造型相结合,截至目前,已完成180户改造及外立面装修,游园、停车场、牌楼、磨坊文化小品园已建设完成。“整个项目新建500套,目前,一期230套已经完成了封顶工作,预计在5月前完成240套交付工作,4月2日启动了二期415户征迁工作。”江苏万年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王登双说到。
稻渔综合种养擦亮“味稻小镇”名片
如果说新型社区的建设让三口镇的老百姓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那么该镇通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这一富民项目则让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傍晚的乡村,清风拂面,非常惬意。走进三口镇后河村的“稻虾共养”基地,水面在夕阳照射下,显得格外的宁静。虾画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去年在后河村流转土地1000亩,发展了稻田综合种养。“现在龙虾刚上市,一天能卖出二三百斤,刚开始卖的22块钱一斤,现在17块钱左右,我们的销路完全不用愁,每亩龙虾产值4000多块钱,稻子1000块钱左右。用工最多的时候有30多人,基本上都用本村的低收入户,每天工资80块钱。”养殖户付忠杰介绍。
近年来,三口镇紧抓与省农垦集团合作契机,按照“龙头带动、科技支撑、全产业链开发”的思路,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回购,扩大优质食味水稻种植比例,放大优质稻米品牌效应,把食味水稻种植培育成富民增收的“金色产业”,不断巩固和提升三口镇“味稻小镇”的品牌价值,2019年,虾田米荣获江苏好大米金奖。三品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管云明是昆山人,去年,他来到三口镇小南村流转600多亩土地发展大闸蟹养殖。“三口的水质、土壤都是经过专业技术测量的,很适合养大闸蟹。在养殖过程中我们做到了有益水藻和有益微生物的合理添加,养殖的螃蟹以大、肥、鲜的品质赢得了市场,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到蟹塘就业。下一步将以高品质、高环保为标准,养殖出安全生态地大闸蟹。”管云明说。
三口镇一直保有自己特有的发展模式,坚持引进实力强的项目,准确把握好企业的入口关,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该镇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以省“味稻小镇”建设为载体,2019年获得市级特色农业十强镇,农业方面,在镇域内主要实行稻蟹、稻虾、稻蛙综合种养。今年将根据三口镇的特色,以省“味稻小镇”、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为地标,充分发挥特色种植,以天兆猪业为龙头,加大生猪科技养殖水准,做大特色农业园;以大文化大健康为主题,结合乡村旅游,拓展三湾田园风光,做亮文化旅游产业。
如今,三口镇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总面积1.4万亩,是全县最大的成片稻渔种养基地,覆盖刘码、何庄、张湾、大港、复兴、后河、南华、小南8个村,总投入7000万元。稻蟹田3750亩、稻虾田9774亩、稻蛙田500亩,稻虾共作亩均纯收入超5000元,稻蟹共作亩均纯收入超万元,稻蛙共作亩均纯收入超1.5万元,特色产业得到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