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泗洪:念好节约集约“经”,让土地资源活起来
日前,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对2020年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泗洪县被列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成绩优异表彰行列,同时被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表彰为“江苏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并获得250亩的指标奖励。这是泗洪县在首次获得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称号的基础上,再次首次获得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
近年来,泗洪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措施,以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为基本要求,坚持“眼睛向内,深挖潜力、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加大批而未供、存量低效地盘活力度,引导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积极寻求实现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平衡点,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双赢,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之路。
批而未供土地消化成效明显
以服务全县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严格建设用地标准控制、积极消化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全面促进产业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实行台账式管理,每年对历史形成的批而未供土地开展清查处置专项行动,建立清单式“去库存”工作机制,通过“政策处理一批、盘活核销一批、土地供应一批”等措施,实现批而未供土地余额总量逐年下降。2020年,全县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426亩。2016-2019年已先后累计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4103亩,每年均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存量建设用地高效盘活
编制并发布《泗洪县2020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统筹安排全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将列入年度实施计划的盘活低效用地任务分解到乡镇(街道)、园区,全面分析原因,提请县领导会办和下发交办单,多途径盘活土地。为确保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项目用地选址时,积极引导用地企业选择存量建设用地开展项目建设。充分用好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与存量盘活挂钩政策,加大实施企业异地搬迁,腾退盘活存量土地,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2020年,全县完成供地8968亩,其中盘活存量建设用地865亩。
低效用地再开发提档升级
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理念,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低效用地排查工作,对排查出低效产业用地分期分步实施清理和升级。建立产业项目供地建设双合同监管制度,明确产业项目开发建设监管协议约定内容,提升土地开发投资强度,提升用地成本和产业用地门槛,将产业项目供后监管落到实处。加大闲置和低效用地再开发,鼓励产业升级和“腾笼换鸟”,引导开发区和西南岗园区各企业通过增资技改、增加容积率等方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对停工停产和一些行业过剩项目纳入低效用地再开发范围,通过收储、置换及整合等方式腾出优质地块,用于保障高质态企业用地。
土地利用模式持续创新
为有效节约自然资源,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对落户泗洪县的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项目结合本地实际引导节约集约用地,推荐和鼓励项目基地建设以利用水面为主,除办公、生活设施及增压站外能少占用土地一律少占地,能少利用建设用地则少用。尽可能提高水面利用率和产出率。光伏项目两期共用地6106亩,除占用水工建筑用地约200亩,一般农用地约80亩外,其余均为未利用地。通过实施“光伏+”模式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有效实现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良性互动,开辟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新路径,赋予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资源规划管控提质增效
充分发挥国土、规划体制合一优势,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两规合一的要求,以规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专题研究方向,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获批,新增规划流量指标7500亩。完成镇村布局规划和南部新城成片开发方案评审工作,开展了16个乡镇工业园区规划编制,促进了乡镇产业发展。推进27个“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部通过审批。
资源保护秩序持续向好
持续加强耕地保护,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争取到省级耕地保护激励乡镇表彰加大增减挂钩力度,2020年全县实施项目入库9844亩,开展2.12万亩“三调”农用地图斑复垦,占补项目新增耕地3520亩。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争取土地综合整治资金3556万元,加快推进在建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有效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认真执行省厅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实时监管系统运行要求,对违法行为实时上报、全程记录,有效遏制新增违法案件。
保障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利用“两规”一致性处理等政策,有力保障了全县重大项目落地。全年报批建设用地3285亩,安排不少于5%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切实保障了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落实“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合并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提高服务效能。
泗洪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周挺表示,今年将继续紧紧围绕全县“1465”发展思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和保护保障发展能力,真抓实干,砥砺前行,奋力谱写新时代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