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吴中:“机器换人” 科技为农业生产注入硬核生产力
2021年5月,江苏省林果机械化生产现场观摩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成功举办。来自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和全国各地农业机械化领域的专家,以及来自全省各地的农业机械化职能部门、果园生产大户、合作社等近两百人到场观摩了这场“地头农机秀”。
参展演示的农机具符合江苏省山地丘陵地形应用的特点,既体现了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又减轻人工劳动强度,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前景。
近年来,吴中区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导向,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林果茶生产全面机械化,在智慧农机、无人机植保、农机综合管理调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探索。
科技落地,为蔬菜收割“提速”
传统蔬菜采收,全靠人工,需要经常弯腰,且“用工难”“用工贵”等问题导致蔬菜采收中“三个老人两百岁”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农,劳作一个上午后就力不从心了。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吴中区大力提升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引进并推广应用蔬菜播种机、耕作起垄、蔬菜收获机等设备,实现了绿叶菜机械化收割,大大提升了蔬菜采收效率,减少了人力成本。以前需要人工作业1小时的蔬菜采收任务,现在只要10分钟就完成了。
科技上山,给农资运送“减负”
吴中区金庭镇天王坞茶园最高茶山海拔200多米,每次空手徒步需要40分钟左右,山路70%以上是不能使用一般交通工具的,而运送物资上山和采收的农产品下山全部依靠人力来背。2020年底,在吴中区农业农村局的认真调研和技术支持下,天王坞茶园新建了苏州市第一条单轨“小火车”(学名:山地单轨运输机),单次最大载重量200kg,可以为茶农运送农资和茶青等,减少了一半的劳动力,降低了茶农的劳作强度。
科技升空,促山地作业“起飞”
吴中区茶果种植多分布在洞庭东、西山上,在传统的生产管理过程中,往往采用人工打药的作业模式,喷头出水量和用水量较大,来回喷洒耗时,效率不高,祛除病虫害的效果也不佳。为此,吴中区农业农村局在山地果园、茶园开展大量无人飞机植保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和较高的推广价值。该无人机能够承重10L药水,可以迅速用喷烟机制造出细微烟雾,一次起飞能够实现30亩茶园的喷洒作业,每人每天可作业1000亩,而传统的人工打药模式,每人每天仅可作业10-20亩,两种方式相比,无人机喷洒的整体效果明显,其高效率、低成本、环保的优势突出。
科技赋能,筑现代农业“根基”
吴中区既是中国工业百强区,也是农业生产强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高。近年来,全区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装备结构不断改善,高性能、大马力、复式作业装备发展步伐显著加快。作业领域也逐步由耕种收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延伸,由粮食生产环节向林果茶业、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拓展。吴中区不断探索以科技赋能农业机械化生产,为现代农业生产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扎实筑牢了农业现代化的根基。
2020年,全区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83%,设施农业、水产、畜牧、果茶桑、农产品初加工五项特色机械化水平达57.06%,拥有农机合作社8家,专业农机手72人,拥有各类农机具510台套,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机械化作业已成为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全程全面机械化生产模式正在逐步显现。
“机器换人”,未来已来。吴中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陈太丰表示,下一步,吴中区将按照省、市农机发展工作的具体部署,结合吴中区实际,紧扣“六大”环节,创思路、出实招,不断提升农机综合发展水平,以“机器换人”工程助力农业节本增效,努力以“宜机化、智能化、一体化”推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生产生活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