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盱眙:农房改善铺就百姓幸福路

来源: 时间:2021-06-18 点击数:

山水盱眙,田畴似锦,一座座青砖黛瓦、雕格花窗、别具江淮特色的新农房,把江苏盱眙装扮得更加美丽。近年来,盱眙县把农房改善作为乡村振兴牵引性工程,抢抓政策机遇期,制定三年行动计划,统筹群众住房条件改善、产业配套、三道两区环境整治,一张蓝图干到底,高位推动,狠抓落实,新农村建设取得累累硕果,8100余户群众喜迁新居,过上幸福生活。

 

问需于民,尊重民意“优”其房

“新房子住得真舒服,以前的房子又矮又破没法比,政府对老百姓真是没说的。”盱眙县马坝镇农民老李已搬进街南小区新居半年,依旧难掩心中激动。6月的街南小区,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白墙黛瓦的农家院落鳞次栉比,崭新的沥青道路一尘不染。

 

盱眙县在农房改善工作中,按照“鼓励进城、引导入镇、尊重留村”原则,老宅搬不搬,搬到哪里去,新房如何建,全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对全县247个涉农行政村,2452个自然村,15.92万农户,60.3万农民,开展拉网式调查,村村到,户户进,用铁脚板丈量真数据,了解群众生活状况和改善意愿,建起全县农房改善“一本账”。按照靠近省道,县道和园区,景区“两道两区”原则,选择农户相对集中的老庄台和依山傍水区域布点,并统筹做好老庄台的改造提升、功能配套,同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让群众从农房改善中真正得到实惠。

尊重传统,留住乡村“根”与“魂”

在明祖陵镇龚庄社区,老李家门口的微型菜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菜。小区建设之初便统一规划,开辟了微型菜地,既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也让群众生活更加便利。

 

盱眙县在农房改善中深挖乡土民俗文化,展示山水文化特色。河桥镇清平山庄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清平山宋代古战场遗址保护,让小区有故事、有内涵。天泉湖镇桃李天泉小区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充分利用石磙、石礳、水车等老物件打造具有乡村元素的石刻公园、主题雕塑,留住乡愁记忆。该县还充分发挥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明代第一陵”明祖陵、铁山寺4A级景区的旅游价值,将农房项目和景区串点成线,形成旅游廊道,留住传统文化脉络,让农房改善有感情、有记忆、有故事、有温度,让乡愁一代代传承下去。

产业富民,农房改善有“里子”

在鲍集镇铁佛社区,老张激动地说:“现在是上楼住新房,下楼把活干,自打住进新房,好日子越过越幸福。”当了一辈子农民的老张,现在在家门的虾稻共生基地里打工,一天能有百元收入。这让年逾古稀的张老爹满意极了,“住得好了,钱包也鼓起来了”。

 

盱眙县坚持项目跟着产业布,产业跟着项目走,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原则,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结合“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推动村企精准对接,以特色田园为抓手,推进农旅深度融合。马坝西瓜、黄花塘茶场、河桥中药材等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养殖产业片区初步形成;盱眙龙虾、盱眙龙虾米、盱眙生态水库鱼、盱眙山核桃特色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全县景区、景点旅游经济蓬勃发展,为搬迁群众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让搬迁群众留得住、能致富。

建管并重,打造“诗意”新乡村

 

盱眙建立农房改善“比比看”机制,引导镇村落实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小区建得好,管得住,长受益。开展移风易俗,党员干部带头,倡导厚养薄葬、喜事新办、白事简办,坚决抵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借机敛财等陈规陋习。制定社区公约,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开展“好儿女”“好婆媳”“好丈夫”“好少年”及“文明家庭”评选。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推动社区全民素质提升。让法治教育走进社区,定期开办法治课堂,进行法治宣讲,推动社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提升群众精神面貌。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