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江苏睢宁李集镇:初心汇民心 同铺振兴路

来源: 时间:2021-06-25 点击数: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李集镇以“路”破题,修好“民生路”、探索“发展路”、走好“奋斗路”,由此铺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长征路”。

修好“民生路” 让干群的心“聚”起来

由于交通区位的局限,“路”成为制约李集镇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李集老百姓尤为关注的问题。

2019年5月,刚到李集工作不久的镇党委书记韩啸,收到一位老百姓发来的短信:“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无路可走,而是有路太难走。我们镇里还有几条‘三蹦子’路,请书记来看看。”韩啸书记走到现场一看,那条路虽然是一条镇区主干道,但路面破烂不堪,老百姓出行基本都是“车在路上蹦、人在车上蹦、心在肚子里蹦”。他当即就此事组织深入研商,以这条路为切入点,全面梳理全镇老百姓关心的焦点、难点、堵点问题,排出路线图,明确时间表,压实责任人。两年时间里,李集镇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新铺设改造镇区洞庭路、三山街、黄李路、纬五路、中山路等9条道路以及“一事一议”道路7条,畅通互联互通路网的“主动脉”和“微循环”。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力量。在群众的全力支持下,李集镇用一年时间全面完成镇区“小水厂”收购改造,将全镇供水网接入全县主管网,让全镇老百姓都喝上了“干净放心水”;投入7000万元完成镇区农房项目大产权改革;一体化实施25万平方米农房改善项目,拆迁34.22万平方米,新增耕地2472.47亩,19.61万平方米交付上房,6230人向镇区集中;全镇15个行政村全部达到“美丽宜居村”整治标准,治理镇级河道6.5千米,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7149户。

探索“发展路” 让发展质量“高”起来

全面小康,一头连着中华民族的“大梦想”,一头连着每个家庭、每个村民的“小日子”。如何激发发展活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李集镇通过“外招内引、培大育小”着力打造“机械加工、纺织服饰、板材加工、绿色建材”四大主导产业。徐州奥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完成扩建,江苏乾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产运行,高端定制家居项目、智能家居制造、年产200万件外贸服饰项目等一批项目陆续开工,1.2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和10万平方米饰品产业园区协同并进,铺设经二路、纬八路等道路3公里,供排水管网5.5千米。江苏乾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落户工业园区,27家企业落户饰品产业园,新增“四上”企业16个。

商贸服务位居全县前列,李集镇电商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实现产值2200万元,拥有跨境电商15家,荣获新时代·中国最具商业活力小镇,农业经济由原来全县后三名跃居全县第三名。

走好“奋斗路” 让干部队伍“强”起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李集镇一方面开展“部门一把手话服务”,让部门一把手上台“晾晒”服务清单,比试服务成果;一方面在全县率先开展审批服务执法力量“三整合”改革,88项审批服务执法事项全部前置到为民服务大厅,让老百姓办事实现“随时可办”“一窗办结”。同时按照“资源整合、业务融合、任务联合”的要求,探索派出所、交警中队、消防 “三警融合”的发展模式,将户政、出入境、车驾管等3类、26项业务入驻为民服务中心“公安综合服务”窗口,老百姓再不用长途跋涉跑县城。

李集镇还巧用考核指挥棒,变“减分制”为“加分制”,让大家从“不出错、不减分”的传统思维,变为“多干事、多加分”,充分调动大家想干事、找事干、干成事的积极性。同时开发制定“2345”绩效考核系统,所有工作任务全部录入平台,由镇综合指挥中心根据分工予以分配,每个村、每个部门、每位工作人员、每位分管领导,都可以通过系统接收和处理任务,相关数据即时统计、随时查看,镇对村考核成绩也即时更新,将每个人的工作进行项目化、目标化、节点化、责任化,让每个人都有担子、有压力,提高工作执行力,对党委和政府安排的每一项工作,第一时间落实回应。

“我们将以言出必行、干则必成、成则必优的姿态,以‘强富美高’新李集建设的丰硕成果,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李集镇党委书记韩啸说。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