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栖霞:赋能乡村振兴 让乡土人才“香”起来

来源: 时间:2021-08-16 点击数:

近日,在栖霞区八卦洲街道的8个村居,一批带着清凉的“爱心加餐”送到了疫情防控人员的面前。“有消暑饮品,还有水果。这些都是来自后方乡亲们的支持,让我们觉得特别暖心。”志愿者告诉记者。南京派缘蔬菜专业合作社有关负责人周诚表示:“一线的大家都很辛苦,我们也觉得应当出一份力。”

对省乡土“三带”新秀人才领创的南京派缘蔬菜专业合作社来说,这些年走过的,正是一条由乡土情怀所灌溉的发展之路。以家乡水,养故乡人——近年来,栖霞区统筹推进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已先后培养29位省乡土“三带”人才,为建设最强增长极、最美新栖霞提供了智力支撑。

发挥本地优势,人才扎根产业

栖霞区的农业特色,犹如“骨血”般流淌在这片区域发展的脉络里。从有着“芦蒿第一乡”美誉的八卦洲街道,到有着荷花基地、多肉养殖基地等“网红打卡点”的龙潭街道,栖霞区将本地的农业特色发挥到了极致。

为大力推动乡土人才培育工作,栖霞区充分发挥农业优势,做好与地方农业企业、重点农业科技协会、农业特色高校等的对接。八卦洲街道立足本地园艺产业特色和地理位置,通过打造八卦洲现代园艺产业人才集聚平台,引进并支持了一批园艺产业相关人才入驻;龙潭街道建设多个农业产学研合作平台,合作开发“立乾多肉氧生缘”现代科技农业休闲综合体,还邀请高校专家与农业种植大户开展结对联户活动,探索和解决在引进推广新技术中遇到的难题。

 

“五年前,提起八卦洲,人们想到的是‘芦蒿第一乡’的美誉。今天,再说起八卦洲,人们想到的是‘农业嘉年华’的盛典。紧扣农业特色,这反映了我们发展乡村振兴、助推产业转型的步步探索和次次尝试,也是辖区大力挖掘引育乡土人才所结出的丰硕果实。”栖霞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注重榜样引领,加快人才集聚

在栖霞人才“双月谈”乡土人才分享会上,栖霞区邀来一批省乡土“三带”人才代表现场介绍了企业发展情况,围绕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建言献策。滕年军、陈茂松、倪晶晶、赵必奎等四位省乡土“三带”人才代表交流分享创业经历。

群英荟萃,人才济济。滕年军,在八卦洲建成华东最大百合研究基地;陈茂松,成立南京立乾花卉苗圃场,帮扶贫困户近百户;倪晶晶,现任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常务副厂长,为地方金箔产业发展再添助力;赵必奎,南京市东三乡农产品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助力“四新”供销直播进农村……据了解,栖霞区将群众公认的养殖能手、农民专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回乡创业大学生等“土专家”“田秀才”都纳入“乡土人才信息库”,推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效应。

栖霞区还打造“创栖霞”共享空间,致力于为栖霞创业创新人才提供“线上+线下”的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创栖霞”共享空间已先后落地八卦洲百合基地、立乾花卉苗圃场、南京金线金箔总厂等多个乡土人才领创企业,为乡土人才培育链接更多服务资源。

服务延伸一线,用活用好人才

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才能释放乡村振兴的强大“发展能量”。以典型人才为抓手,栖霞区帮助村集体和村民开源增收。东升箔业的总经理欧红自创业以来,吸纳失业和下岗工人20多名,帮助他们年收入增加近2万元;立乾花卉的陈茂松带领群众致富,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帮扶贫困户近百户。

进一步织密人才网络,栖霞区还开展教育培训,提高乡土人才综合素质。据了解,龙潭街道定期开展现代科技、市场经济、农村实用新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目前已累计开展培训活动35场次,培训农民近400人。

当人才与产业“双向贯通”,才能打造乡村振兴的“立交桥”。未来,栖霞区将致力于推动全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真正让乡土人才“香”起来,产业发展“旺”起来,乡村振兴“富”起来。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