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安市刘圩村:“四坚持四突出”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走进江苏海安市曲塘镇刘圩村,村容村貌整洁有序、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遵纪守法蔚然成风……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秀美乡村画卷正在刘圩大地徐徐展开。
刘圩村是今年南通市首批培育的50家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地处曲塘镇工业集中区和集镇区,社区面积7.5平方公里,37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5850人,流动人口2300余人。驻村工业企业148家,农业项目12家,服务业实体126家。2020年村级集体收入320万元,村居人均可支配收入3.8万元。今年以来,刘圩村对照南通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要求,高标准谋划,精心部署,强化措施,挂图作战,序时推进,“四坚持四突出”,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突出产业兴旺。强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走进刘圩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条干道两侧企业一个接一个,厂房一排连一排。这里不但是曲塘镇的工业集聚地,也有村属创业园。目前村创业园内工业企业32家,2020年税收分成62万元。今年以来,为了提升园区形象,吸引外来投资,进一步完善了路道、排水、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功能,目前在手洽谈项目达6个。
培大做强农业项目是刘圩村乡村振兴培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刘圩村拥有里下河大米、苏鹏禽业、飘香米业、建国梨园等多个特色农业项目,年产值近2亿元。今年重点在创品牌、增影响上下功夫。里下河大米申报省名牌农产品,飘香米业申报南通市名牌农产品,苏鹏禽业蛋品加工项目投产运行,新增本地村民就业30多人。建国梨园与向阳人家酒店合作,借力假日经济,做好采摘和农家乐的文章,发展乡村旅游。
坚持以环境改造为基础,突出生态宜居。优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底色。房前屋后花草树木姹紫嫣红,各色蔬菜长势喜人,公园里,几位老人带着孙儿,悠闲地散着步……走进刘圩村,眼前是一幅清新和谐的乡村美景。乡村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生态环境的变化。刘圩村以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开展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道路彻底消灭断头路、狭小路段、破损路,确保达到户户到;路灯扩建全覆盖;焦港河、328国道、曲水路、曲北路、东联大道等和人居示范区重新绿化改造,禁止乱占乱种,并常态化管护;推进了工业集中区空地全面绿化;垃圾设施再优化,新建了一个,改造了两个分类式垃圾中转房,所有垃圾桶摆放点建设硬质化桶位;保洁员队伍由16人增加到18人;小游园已建成3个,面积28亩,年内再新建一个,争取建设一个高标准主题公园;新老通扬运河、焦港河及支流、东西护焦河、工业企业污水接管率达100%;完成服务业污染源排查和整治,集中居住点和有条件的居户确保污水接管,老北闸区域拟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置设施;推进“厕所革命”,改厕工作明年全部完成,旱厕全部加盖封闭。通过创建“四美乡村”“五美庭院”,让刘圩村由“一处美”向“处处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让农村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坚持以红色文化为背景,突出党建带动。强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离不开“领头雁”,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直接组织者和执行者。刘圩村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把党史学习教育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提高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党建工作保持五星,创特色争取市委党建观摩现场;平安建设保持先进,网格化管理南通出彩,安防监控不留死角,法治文化阵地全市领先。村居事务法治保障,有事好商量全市放样。
刘圩村努力做到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出“汇红增富”书记项目,寓意“汇集红色力量、引领村民增富”,采取村企党组织共建形式,组建“刘圩光学产业协会”,搭建议事平台,协会引领会员企业实施“四共四提”工程,即共建提升、共筑提档、共创提标、共享提速。以结对帮扶,招工引劳,技能培训,市场拓展,纠纷协调等活动为载体,确保光学产业正常健康有序发展,职工收入稳步提高,助力村民收入不断增加,村级经济稳步发展。
坚持以富民强村为目标,突出全面提升。富民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村民增收和幸福指数提升。刘圩村把富民和服务民生作为头等大事。一方面,巩固脱贫成果,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安置闲散人员就业,培育致富带头人,发挥新“乡贤”、村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榜样引领作用。树立杨广泽、向可明、顾松平等先进典型。村营收入和村民收入不断提高,村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做到全覆盖,努力让村民在乡村振兴创建中全方位感受到新的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增强村民的参与度。每季设立善行义举榜,乡风文明积分墙;定期开展十星文明户、家庭好角色、最美庭院评比活动,把乡风文明积分测评结果作为衡量村民文明行为的“风向标”,积极调动村民参与文明实践的热情。让村民在参与中转变角色。文明实践志愿者走组入户,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文化广场、农家小院等阵地,宣讲好故事,传颂优良家风,通过学典型,找差距,促进村民文明行为养成,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更多村民,让乡村建设更有底蕴、更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