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淮阴区:污水治理见成效 乡村展现新面貌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淮阴区成为“全省十个村庄污水社会化治理示范县区”之一。
污水治理百姓点赞
“管网改造了以后,我们身边的小河水变清了。天热也闻不到异味、臭味,生活环境比以前好了不少。”站在村头的沟渠边,淮阴区渔沟镇杨庙村村民石学国笑着说。
淮阴区渔沟镇杨庙村的环境变化,得益于刚投入使用的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近年来,淮阴区因地制宜,采用经济实用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对小片区内农户排放的厨房、厕所等各类生活污水进行接管处置。目前,淮阴区13个镇(街道)248个涉农行政村已建设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119座,累计170个行政村污水得到治理,行政村污水处理占比率达到68.5%。
今年,淮阴区还将计划投入2000万元新建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28座,农村新建的集中居住点污水处理设施达100%。
破难革弊闯出新路
近来,淮阴区着力在资金筹措、规划布局、科学监管上开动脑筋,创新求变,探索出一条成本低廉、方便快捷、高效运转,深受群众欢迎的农村污水处理新路子。
在实施推进过程中,淮阴区共投入各类环保资金近2亿元,结合现有农村居住情况和集中居住点规划,因地制宜,做到一步规划,分步实施。通过项目“设计—建设—维护”程序一体化方式,实行“一包三年”,以程序创新实现项目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水平、运行高标准。
科技发力远程监控
通过手机APP,淮阴区生态环境局土壤科科长蔡大文对全区农村为主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了如指掌。“一旦设备出现故障,系统报警后,驻点的运维人员就能够迅速赶赴现场处置。如果24小时内问题没有得到处置,运维方将被处罚。”蔡大文介绍说,“如今只要一个人通过手机随时翻阅各项记录及查看各点运转情况,就能够监管整个区的设备。”
淮阴区现有的119座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巡检一遍,按照基层现有的监管人手要用上10天左右,加上农村污水管道内杂物多,污水处理设备极易被损坏,为有效杜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晒太阳”,解决过去维护成本高,监管人手不足等难题,淮阴区2015年开始就创新运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手机APP等平台,解决人力巡视不足问题,并通过网络实现区、乡、村三级实时监管,确保故障得以及时维修、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实现了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长效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