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东:“一轴两翼三保障”深化乡村振兴改革
盛夏时节,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大豫镇丁家店村毛竹桥网格服务驿站内,镇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周文强向网格内党小组和群众代表反馈7月份村庄环境数据,共商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这是深化乡村振兴改革以来全县镇村新貌的一个缩影。作为负责全县行政管制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县委工作机关,如东县委编办聚焦“三农”工作重点,推行“一轴两翼三保障”举措着力深化乡村振兴,呈现一派改革后新气象。
“强化党建政治引领”为轴心健全机构职能体系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如东县委编办始终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党建政治引领作为乡村振兴改革“头号工程”一抓到底,进一步厘清组织机构职能体系脉络。将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形成党委牵头抓总、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良好格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部署,在县农业农村局加挂县乡村振兴局牌子,负责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具体工作。深入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复制推广经济发达镇“1+4”改革经验,突出党的政治引领,制定镇(街道)党(工)委改革事项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强化乡村振兴专题板块研究。在15个镇(街道)统一设置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将乡村振兴与民生事业发展有机结合,承担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负责“三农”政策执行等任务,基层乡村振兴职能体系进一步健全。
体制机制改革助推“兴产业、强治理”两翼齐飞
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振兴。原先农业园区产业特色不够凸显,与其他开发园区间的功能互补还不够明显,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为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县委编办聚焦省级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以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农业产业发展活力,将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纳入“一区多园”改革管理范畴,作为侧重现代农业的功能园区,发挥主园区和各功能园区优势资源互补效应,差异化培育重点产业,布局健康水产养殖业、高效果蔬种植业和现代食品加工业,打造以国家一级渔港为牵引的“渔港经济区”,并同步设立事业单位刘埠渔港船闸管理所,为船闸运行和船舶通航提供保障服务。园区纳入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863”工程,绿源果蔬园艺基地被评为江苏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治理有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如东县委编办在实施“一区多园”改革助推产业发展的同时,以赋权扩能为重点推动乡村治理创新。科学规范乡镇属地管理,重点厘清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职责边界,杜绝乡村治理“真空地”。首批编制公布7大类101项镇(街道)权责清单、“属地管理”责任清单,明晰县镇(街道)两级共同承担且职责不清事项108项,包括畜禽养殖环境污染行为的制止等处罚。牵头开展“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试点工作,在县镇两级设立指挥中心机构,强化指挥平台牵引作用,整合对接18000路“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等物联感知数据,5300名“全要素”网格员实时上报环境卫生网格信息,“全天候”监控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开展分析研判、监测预警,并适时移送执法部门开展现场执法,实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反馈”,切实解决乡村治理的“痛点”和“难点”。
“编制、岗位、人员”三要素保障乡村振兴改革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但基层“小马拉大车”“一人多岗”“人少事多”等问题普遍存在。如东县委编办坚持深化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编制资源汇集上“做加法”、用人瓶颈障碍上“做减法”。自上而下跨层级调剂事业编制,乡镇(街道)事业编制总量增加12.4%;下沉驻镇机构人社所87名事业人员、县城管局48名行政执法人员和36名执法辅助人员充实基层干部队伍。镇(街道)中层职数适当向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倾斜,按照1正4副核定。明确镇(街道)生态环境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负责基层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打通乡镇(街道)行政事业人员使用壁垒,实行先议岗再议人,最大化提升人员编制效能,确保“人岗相适”。落实行政、事业人员职务职级晋升制度,畅通事业人员晋升通道。推动农业产业领域技术人才资源“常态化”合理流动配置,组织开展镇(街道)畜牧兽医站、水利服务站等事业单位选调工作。一大批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实用人才突出涌现,基层农业领域人才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田埂干部”能动性进一步增强,基层更会干事也更有意愿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