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丹阳:大学生暑假沉下去 新农村变化看过来

来源: 时间:2021-09-06 点击数: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6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更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为有效调研当下基层村庄对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情况,8月30日至31日,由江苏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俞旭老师带队,贡荪涵、胡梦云、陈典、蔡若蕴等10名同学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先后来到江苏省丹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马陵和建山两个行政村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

 

调研团队首先来到了位于丹阳市开发区西北部的马陵村,马陵村属于丹阳市开发区曲阿街道的下辖村,分为前马陵与后马陵,总计6个自然村,6.2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共739户。实践团队先后前往前马陵村与孙巷村两个自然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村民的衣食住行情况,调研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切实有效的变化。

调研发现,马陵村党总支书记吴霖刚是一位具有家乡情怀的村支书。2011年作为一名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在返乡探亲时,吴霖刚发现家乡几十年的面貌依旧如昔,青年劳动力的外流让原本熟悉的家乡早已杂草丛生。在担任村支书一职后,吴霖刚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历程,他利用家乡交通位置优势开创了农业发展与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创业模式,建设的“香海琴枫”占地面积约2000余亩,总投资将近1.86亿元。二次创业的成功为家乡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为家乡人民就业提供了近300个工作岗位,使得人均收入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加强烈。

 

第二天一早,实践团队来到了位于丹阳市东北部的建山村,该村于2004年由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建山村在2015年被国家评为“中华诗词之乡”;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全国美丽乡村”等称号;2019年12月,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建山村2019年度“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实践团队先后前往前建山与朝阳两个自然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是如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在调研中发现建山村是镇江市苗木发祥地,全村以种植苗木、树木、花草、粮食为主,1995年荣获镇江市“苗木之乡”的美誉。全村现种植苗木7000余亩。

目前,建山成立了7个土地股份合作社、1个农民经济合作社。自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建山村始终坚持以村庄规划为龙头,多措并举,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工作,做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避免大拆大建,尽可能地保留村庄原建筑风貌,体现村庄特色;实现道路全面硬化,自来水、电力和网络等现代基础设施全覆盖。

 

实践团队经过两天的调研后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提升人民获得感与幸福指数的有效举措,调研的两个行政村无论哪一个都有着其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但归根到底还是充分利用了本地的资源。因此,团队成员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