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江苏启东东海镇:美丽乡村焕新颜,幸福生活踏歌来
为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江苏启东东海镇以美丽乡村创建为抓手,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圆心,瞄准“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的目标方向,下足绣花功,做活绿文章,打造“绿意盎然、清水潺潺、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为广大农民筑起生态宜居幸福家园。
“藏绿于地”,释放绿色福利
走进东海镇云祥村5组埭路转角处,一处兼具人行步道、休憩凉亭、绿化景观等配套设施的口袋公园呈现在眼前,草木葱茏,花蕊点缀,各种健身器材错落有致地散布其中。每到清晨或傍晚,都有不少村民来此锻炼,十分热闹。
“以前这里都是杂草和乱石,现在不一样了,除了特殊天气不能来,我吃完晚饭每天都来转一转。”附近村民茅正冲感慨道。
今年云祥村、兴旺村灵活选址,见缝插绿,将农村的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进行个性化改造,建设一批兼具净化环境和服务群众功能的口袋公园,让村民在“小而美”中体会看得见、摸得着的“微幸福”。
“我们坚持为民所需、为民所用的原则,把口袋公园、街心公园建设作为‘我为群众办事’重点项目推进,同时融入乡村振兴、党建、法治等不同元素的主题,满足村民游憩、休闲、锻炼等多样化的文体生活需求。”启东市东海镇党委委员张惠淋介绍说。
为实现“开门见绿,推窗见景、行路见荫”的目标要求,东海镇启动人居环境示范埭亮化工程,在路沿石、草坪砖铺设的基础上,对全镇近130公里乡村道路进行绿化提档升级。充分利用埭路两侧剩余空间,增添既实用又能与周边环境相映衬的花木,让每个村民都能畅享绿色福利。“随处可见的绿植,不仅让人心情愉悦,喘气都舒服了。”东海镇仲辉村的陆允菊阿姨乐呵呵地说。
“因水而治”,增添水韵魅力
东海镇始终按照水有深度、岸有绿度、坡有亮度、河道通畅的“三有一畅”共性标准,结合每条河的个性特点,通过疏浚活水、畅通引排、岸坡整治、生态修复、长效管护等系列工程的实施,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河道景观,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星宏村以红叶石楠球建成绿化防护带,同时以水面发包、以渔护水,做好管护“下半篇文章”;大丰镇村建立专业保洁队伍,确保生态河道长效管护高质高效;兴旺村创新推进治水模式,构建两纵两横新水系,走出一条因水而富、因水而兴的新路子。
德字村在八滧河畔栽红叶、插垂柳,设置“八滧河史话”“爱河亲河、共享共护”等小板块、小贴士,建成1.3公里村级水文化长廊,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水护河教育。
“家里的生活污水原先只能排到泯沟,我们也感到无奈,现在污水管道接入了污水主管网,臭水沟变成了清水河。”说起村里的环境变化,云祥村首批安装净化处理设备的宋利辉满脸喜悦。今年东海镇科学选择污水处理模式,在云祥村、兴旺村打造分散农户生活污水治理示范村,目前两个村的一体化治污设备已投入运行,受益农户达1700户。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好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才能真正好起来,下阶段,我们会加快推进总投资近300万元的污水处理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镇区、工业园集中区等污水排放问题,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水力量’。”启东市东海镇副镇长王向辉说。
“变废为宝”,做实生态内里
“自从有了粪污收集处理中心,环境改善就不说了,连惹人讨厌的猪粪都变成宝贝疙瘩啦!”锦绣村4组养殖户袁中华很是高兴。
今年东海镇“变废为宝”,巧治农业面源污染,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处置中心,与本辖区及周边乡镇300多家养殖户签订粪污有偿清运协议,累计处理畜禽粪便6000余吨,通过无害化处理生产有机肥180余吨。锦绣村3组村民沈大爷说,村里有27多户养猪户,每年产商品猪3000多头。自家离邻居家的猪舍仅隔10多米远,天气一热,恶臭难耐。如今养殖户与处置中心签约,猪粪得到及时处理,空气清新了,生活也变得舒心了。
畜禽粪污处置中心坐落于锦绣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拥有干湿分离房、沉淀池、酵解风屏等配套设施,年处理各类粪污量可达1万吨。通过综合利用生产工艺进行固液分离,干料制作有机肥,尾水自然分解挥发,达到污水零排放。处理后的有机肥可改善约300亩农田的土壤肥力,广泛应用于蔬菜、果树、稻麦等种植,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在农村,除了畜禽粪便污染,农业生产经营产生的垃圾也一直是环境治理的难题。
为激发群众“主人翁” 意识,东海镇18个行政村因地制宜设置农膜包装袋、农药瓶、残损农膜长期回收点,按照袋0.1元/只、瓶0.25元/只、膜1.5元/公斤的标准,进行有价回收,同时发动志愿者上门入户宣传,鼓励村民主动兑换。“回收的农业废弃物,经过分拣、包装后,我们会统一送到镇上的定点回收点,再做进一步处理。”启东市东海镇仲辉村党总支书记陆健标说,“现在农户们的环保意识提升了不少,田间地头的这些瓶瓶罐罐都有了‘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