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常州天宁:抓好3件关键事 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 时间:2021-09-30 点击数:

今年以来,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点燃了乡村振兴“新引擎”。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坐标点,郑陆镇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紧抓机遇、主动作为,抓好3件“关键事”,擦亮“生态科技绿镇”底色,形成“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郑陆版“富春山居图”。

围绕“活”字,着力推行改革之举

聚焦低效用地整治、“五优”农居建设、强村富民机制、乡村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选取查家湾片区作为现代化城乡治理综合改革试点,以改革创新为“棋眼”,做活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整盘“棋局”。

点土成金方面,用好整治低效工矿用地、盘活闲置宅基地、整理碎片化国土空间资源“三板斧”,锻造出激活农村“沉睡”资源的“金钥匙”,提升土地“含金量”;率先启动农村住房改造和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加快“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修编,出台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使用等管理办法,有序推进查家湾片区综合改革一期300亩41户村民异地集中规划新建。

强村富民方面,探索推进“政经分开”改革试点,鼓励“村社联合”,通过集体资金购买厂房或者入股合营,推动村级资产保值增值;鼓励村集体采取资产租赁、土地入股、合作开发等形式,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用活山水林田湖草等集体资源资产,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参与国际市场碳汇交易;探索建立土地合作社、劳务合作社、民房合作社,让农民更大程度分享资产性、劳务性、经营性增值化收入。

从治向智方面,做好党建引领“整体智治”文章,用“数智”思维破解治理难题,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充分利用智能互联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全面提高治理效能;用好审批服务综合执法一体化平台,加快监管数据归集共享,减轻基层负担,提高行政效能。

突出“美”字,充分激活幸福密码

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全域环境大整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沿河、沿路和保留村庄风光带,用实际行动描绘一幅“郑陆处处皆是景”的生态宜居大美画卷。

聚焦沿河做文章。治水污、通水系、造景观,做好水文章,释放水活力;抓好北塘河精品示范带打造和新沟河生态廊道建设;以市“五好”河道创建为抓手,根治“身边污染”,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系环境。

聚焦沿路做文章。放大背靠主城、紧邻江阴的区位优势,融入“中轴群”;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进程,构建“六纵三横”内部主干道路,全面打通申浦路、新堂路、市郊线、S232、朝阳路等城际路网,实现与无锡江阴、常州经开区的高水平互联互通;同步加强沿路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长效管护水平,让主干道成为展示郑陆形象的靓丽窗口。

聚焦保留村庄做文章。以规范处理垃圾、优化管护厕所、整治房前屋后、强化“两违”管控、健全长效管理等为攻坚内容,全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弱项;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实行定人、定段、定区、定标管理,推动重点区域一月大变样,全域环境年底大提升;打造体现水乡特色、承载乡愁记忆、展现现代文明的美丽宜居乡村。

立足“兴”字,努力蹚出致富新路

以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着力构建接二连三、三产融合的经济发展新业态,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构建主题鲜明、要素可及、资源共享、协作协同的产业生态圈。

推动支柱产业向“高”“新”进军。加快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打造成苏南创新2.0新范式、区域协同新引擎、生态科技之城新标杆;加强与中交建、临港集团等央企、国企的深度合作,一体推进片区开发;聚焦先进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与医药“一首位+三支柱”特色产业体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落地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

推动现代农业向“特”“优”迈进。一体规划、集中布局“一环两镇八园”,打造以国家地理标志为依托、绿色农产品为主导、农业休闲旅游为方向的产业集群;打响金色稻米、绿色蔬果、蓝色养殖等“三色农业”品牌,做大“焦溪翠冠梨”“黄天荡清水蟹”“焦溪二花脸”等标识产品;大力拓展电子商务、手工文创等业务,涌现更多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将郑陆农场打造成国家地理标志、乡村旅游、科技农业的示范基地。

推动文旅产业向“纵”“深”发展。围绕焦溪古镇、舜山文旅度假区、黄天荡旅游度假区、寺墩遗址公园、幸福康养小镇,形成具有区域唯一性的标志品牌;依托澄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季子文化公园、牟家村史馆等红色资源,推出更多有特色、有创意、有内涵、备受游客喜欢的红色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让乡村成为城市人寻找乡愁、回归自然的目的地。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