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铜山区法院:“一庭一品”浇灌乡村振兴“幸福花”
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人民法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纠纷化解前沿阵地、服务群众一线平台、社会治理重要环节”重要作用,积极探索人民法庭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理念、新路径、新作为,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当好地方发展大局的“护航者”
去年8月,得知江苏某农业公司所在地即将征迁,多名老员工及债主陆续带着多年前的欠条来到了铜山法院张集法庭。据悉,该农业公司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后期出现债务问题无法继续经营。公司关停后,多名员工工资及多笔货款无法兑付。
考虑到这是一起群体性纠纷,张集法庭启动重点案件联动化解机制,积极对接地方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精准把握补偿政策,先行保全征迁补偿款项。在此基础上,切实做好与当事人的沟通释明,法官与驻庭人民调解员一起向当事人解读政策法律规定,法官释法,调解员讲情,仅用18天,涉及该公司的9起纠纷全部得以化解。之后,法庭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司法建议,为类似纠纷处置提供司法指引,有序保障征收和建设的顺利进行。
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铜山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去年5月,高新区法庭在全市基层法院率先管辖知识产权案件,法庭配强精干审判团队,加强与知识产权、市场监管等部门沟通衔接,截至目前审结商标权侵权案件194件、著作权侵权案件197件,有力地保护了江苏省精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本地企业的商标权益,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铜山法院将人民法庭打造为服务发展大局的“前哨站”,围绕党委中心工作,积极助力园博园、徐连和徐盐高铁、方特乐园和五环路等重点项目建设,以提前参与论证、开展普法宣传、提供法律服务、预判企业风险、化解矛盾纠纷“五个提前”护航有序推进,为铜山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司法保障。
当好新型农村建设的“守护者”
坚持把司法服务和保障“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依法履行审判职责,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政策举措落实落地。
位于何桥镇张集村的“乡村文化研究中心暨农业生态技术研试基地”,项目计划投资1000万元,规划建设一处集旧址保护、乡村文化研究、现代农业技术开发、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研究于一体的研试基地。
“你看,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后续也会成为我们村的文化农旅项目,今年还被列为全区的‘三乡工程’项目,能有这样的创新发展,还得感谢法院为我们要回了土地!”谈到旧砖窑改造项目,村书记刘传新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原来,这里曾是集体建造的一处砖窑,20年前砖窑停产,场地最初由村集体承包给村民使用,租赁期限届满后,个别场地被村民占用,也未再向村集体支付租金。2020年4月,因协商未果,村委会向郑集法庭提起诉讼,要求解除租赁合同并返还砖窑厂土地85亩。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多次前往现场调查勘验,向实际占有人释明利弊得失,并与土地管理部门、农业主管部门共同商讨解决方案,联动化解纠纷。大多数农户在开庭前主动返还了涉案土地,对于极少数拒不配合的农户,法院依法判决返还土地。
茅村法庭辖区以重工业为主,钢铁、水泥、焦化、热电“四大行业”转型过程中产生大量群体性纠纷,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法庭总结出“五步工作法”,即预防摸排、分析研判、示范诉讼、联动调解、总结反馈,妥善化解一批群体性纠纷,为辖区转型升级、焕发新生保驾护航。郑集法庭针对辖区土地纠纷较多的实际,创新成立“涉农土地调处驿站”,加强土地纠纷分析研判和司法应对,助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当好基层社会治理的“融入者”
人民法庭身处司法为民的第一线,是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人民法院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前沿阵地。铜山法院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努力向辖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家门口”司法服务,提升诉源治理实效。
2003年3月,村委会与王某签订了一份农业示范园承包合同,约定将5亩荒地承包给王某用于种植果树,承包期限至2032年12月止。同时约定王某不得破坏耕地,违法经营、擅自改变示范园土地的用途,否则村委会有权单方解除合同,收回土地使用权。
然而,王某在未办理任何审批手续的情况下,擅自更改土地用途,种植农作物并建设住房3间及简易棚13间,双方协商未果,村委会遂起诉至茅村法庭。
“本案产生是有历史原因和背景的,涉案土地原为他人承包耕种,但因经济效益不佳,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弃耕撂荒外出打工。原告遂将土地‘收回’,被告以‘零承包金’方式使用土地并获取收益,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未变更登记,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无法取得收益。随着农业税减免力度加大及农业补贴政策的贯彻落实,继续履行原来的约定,在当事人之间无疑造成了显失公平的结果。”承办法官介绍说。
了解这一背景后,法官、网格员组织双方当事人实地勘察和现场调解,促成双方达成和解,为类似案件的妥善处置提供了鲜活样本。
法庭干警常态化开展“法官进网格”活动,每月20日集中下沉一线,与基层网格员、调解员等联动化解各类纠纷。郑集法庭成立“人民调解(汪河)工作室”,以亲情化说理、多元化调解、一体化化解的“三化”模式促使矛盾就地化解,汪河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人民调解员。近三年来,各法庭共组织开展宣讲培训活动210场次,召开各类座谈会92场次,巡回审判63场次,就地化解纠纷300余件。
“以‘一庭一品牌’创建为抓手,更加有力地保障乡村振兴实施,更加主动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深入地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努力打造叫得响、贴地气的司法品牌,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需要!”谈及法庭工作下一步方向,铜山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袁长伟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