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融合张謇社会治理主张 推进乡村治理走深走实
张謇先生致力于社会治理建设,以宪政思想为依托,在实业、教育、水利、交通、公益等各方面,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区域性社会治理实践之路,使民国初期的南通赢得了“模范县”的广泛赞誉,影响及于全国,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留下了开拓者的足迹。放眼当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作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对张謇精神的弘扬和张謇社会治理理念的开拓创新。
融合张謇法治文化,丰富法治乡村内涵
法治文化是传播法治意识的主要载体,是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深化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可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海门区常乐镇打造的张謇法治文化特色小镇,以张謇文化为核心,深挖常乐镇历史文化积淀,借历史文化资源深化法治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相融合。打造张謇法治文化公园,将其作为法治文化阵地,凸显张謇先生“孝法”“善法”的法治文化理念,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结合法治文化的熏陶,海门区司法干警定期组织法治宣传活动,开展现场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活动,村居法律顾问定期送法上门,为村民上法治课并解答村民法律问题,持续实施“宪法进万家”“农民工学法活动周”“法润江苏情暖民工”“美好生活 法典相伴”等法治实践活动,让法治宣传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惠及民生。
融合张謇民本思想,推动和谐乡村建设
张謇先生秉持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始终以维系和惠及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百姓的事即天大的事,基于此理念,为解决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海门区大力推进“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和援法议事活动,精心抓好法治惠民和民生实事项目的落实。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军人、新乡贤等带头作用,打造“杨大姐工作站”等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明白人队伍,充分发挥地熟、人熟、情况熟的独特优势,以及威信高、业务能力强等特点,在当好法律政策宣传员、法治活动组织员、社情民意传递员、法治创建监督员的基础上,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运用情、法、理灵活开展调解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群众负面情绪,最大程度为群众提供便利。创新探索了官公河村援法议事“五事工作法”,力争将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早解决、快解决。组织开展“民生专题协商议事月”活动,让群众参与到援法议事中,实现乡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实现常乐镇的和谐共治。
融合张謇统筹理念,强化协同联动治理
张謇先生的社会治理内涵广泛,几乎涵盖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孰先孰后孰主孰从,并非随意裁量,而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注意事物内部联系,按照“系统论”规律谋篇布局,筹划发展,持续推进的。近年来,海门区持续深化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高标准完成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一体化建设,以融合善治做实网格,逐步形成了多部门联动,全科网格管理、精细服务治理、大数据支撑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指挥中心统筹整合了区域范围内网格化管理、综合执法、为民服务、“12345”热线等信息资源和事项数据,依托区域治理远程调度指挥平台,实现区、镇、村、网格四级无障碍联动对接,对社会治理、联动指挥、综合执法等数据智能化分析,自动化预警,全程化管控,联动化处置。深化“网格+”模式,形成“党建网格+综合网格”的并网融合、“警格+网格”的警网融合工作模式,不断提升区域治理新动能,全力推动乡村治理能力建设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