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无锡惠山:深耕特色产业 铺就金色大道

来源: 时间:2021-10-25 点击数:

日暮时分,江苏无锡阳山镇住基村渔稻混养示范区内,百余亩水稻随风摇曳。抚摸着眼前半人高的稻穗,住基村党总支书记边智慧露出了笑容,“今年基地内的稻谷长势良好,11月中旬就能开始收割,即将迎来丰收季。”

 

近年来,住基村通过党建引领,深挖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让生态环境更美、绿色底蕴更厚,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阳山镇是著名桃乡,桃树是每家每户的“致富树”。而谁能想到,就在5年前,这块“增收田”还是一片半高地,由于桃树怕水淹,无法种植,变成杂草遍地的抛荒地。住基村“两委”班子积极推进抛荒地整治工作,通过流转分散土地,集体承包耕种、返聘村民参与田间管理等方式,将这里改造成水利等基础设施完备的高产田,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让村民有了更多收入。

 

阳山镇住基村现代水产园从中国科学水产研究院引进了鱼稻混养新模式,虽然都是一样的稻田,可稻田里养了鱼,稻米的品质也将大不一样。这是一片优质稻米基地,每隔一定的间距就有灭虫灯、黄板等,而田里的鱼儿更是基地的秘密武器。“我们按照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在稻田里养了鱼、小龙虾、甲鱼等,实际上是构建了一个微型食物链,让这片稻田完全不施化肥农药,达到有机生产的标准。”住基村党总支副书记陈志健告诉笔者,通过稻田综合种养的方式,鱼、虾、甲鱼等吃稻田里的昆虫,其排泄物可作为天然的肥料来进行食物链的循环,也提升了稻米的品质。

今年以来,住基村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学史力行强化时代担当,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实效,将水产园原有物联网技术进行推广实践。笔者来到控制室,屏幕上水质酸碱度、水温、溶氧量等数据一应俱全,“从前农民巡塘很辛苦,一不留心导致鱼虾缺氧等可能会血本无归。现在即便在半夜,一有问题系统就会自动执行增氧操作,甚至手机上也能控制,渔民们过去半夜蹲窝棚守夜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尝到物联网技术的甜头,水产园将周边果园也纳入监测范围,实施病虫害与土壤元素监控。现在,阳山农民们开始尝试以大数据分析养殖逐渐替代经验养殖,并根据科研机构的数据来进行改良。

“在上个月,小龙虾已经全部出售,每亩产值近4000元。”陈志健高兴地说。据悉,今年住基村推行100亩鱼稻混养,种植的是“南梗46号”,预计水稻亩产可达到1000斤。同时这种绿色生态的培育方式受到日益追求生活品质的消费者青睐,提高了稻米产品的销售价格和市场竞争力。据悉,新出产的鱼米一斤卖到25元,依然吸引了许多来自上海、苏州等地的顾客抢购。鱼稻混养形成了一个无公害的生物微循环,不仅实现了一亩田两份收入,还实现了“1+1=4”,即“水稻+水产=粮食提质+水产增收+生态安全+农业增收”的效果。

 

鱼稻混养对于生态提升与富民增收的持续效益正在显现,边智慧对于未来也更有信心。他表示,正在对水产园邻近地块进行复垦,明年计划将鱼稻混养田扩展到200亩。同时将在原来建立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上丰富学教内蕴,让农田景象、农业科普、农耕体验等农耕情结,成为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理想场地,让水产园成为传承农耕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新引擎。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