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阳澄湖:蟹乡描绘水韵新画卷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消泾村,从一个偏僻薄弱的乡村,发展到远近闻名的大闸蟹养殖和电商经营的“蟹乡”,一个村民富裕、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的明星村,靠的是全村在村党总支领导下的一股子“闯劲”,一种勇当“吃蟹者”的锐气。
消泾村现有农户579户,户籍人口2210人。全村拥有劳动力人口1595人,其中从事大闸蟹电子商务、大闸蟹养殖1436人。2020年村级收入约6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约35000元,从事电商行业人均收入约45000元。
民富才能村强,村民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像消泾村这样的特色乡村,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再提升,不断形成发展新优势?近日,苏州市社科联专门组织多位专家走进消泾村,实地调研该村的发展情况,一起为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
做强“蟹业” 要靠技术和智慧
消泾村是一个知名的“大闸蟹之乡”,它东邻昆山巴城、南依阳澄湖中湖、西至苏嘉杭高速、北接常熟沙家浜,区域面积为6.99平方公里,位于阳澄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2003年4月由原范浜、消泾、十善三个村合并而成,纳入消泾行政管理,改称消泾村。现有党员102名,村总支部下设4个支部,分别是范浜支部、消泾支部、强芜支部和电商支部。
村党总支书记孙晓峰介绍说,消泾村拥有标准化大闸蟹养殖池塘约3000亩,为提升养殖户的技术含量,邀请了专家学者来村进行交流指导,开展电商业务培训,探索村民致富新路子,帮助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到电商行业中来,目前已有十多户电商的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2014年被中国阿里巴巴公司与淘宝平台授予“中国淘宝村”称号,同时被认定为江苏省首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此外,消泾村还通过文明积分活动,引导更多年轻人提升学历,营造一个相互学习、积极提升电商培训技能的良好氛围。
推进农文旅融合 放大“亮点”提升品质
当前,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消泾村发展的一个主要发力点。孙晓峰告诉调研组专家,他们一方面整合已有的文旅资源,不断提升服务品质,营造“蟹乡”良好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则积极打造阳澄湖(消泾)国际手作村和一批精品民宿,形成更具特色和韵味的文旅新项目。
“消泾”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目前还保留着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洋澄县政府纪念碑等建筑,陈列馆和纪念碑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家们在这里听取了“母子英烈”的后人陆智钤的介绍,对于该村传承红色资源,拓展服务空间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对进一步发挥资源在文旅融合中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消泾村是“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村里的二亩塘生态湿地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作为第五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该项目经过两年多的精心打造,充分将大闸蟹养殖与绿色生态环境相结合,规划了农乐蟹园、生态稻田、亲水互动平台等具体项目,创意十足、特色鲜明,着力建设集农业生产、文化特色、乡村体验、田园宜居于一体的特色田园乡村示范试点,不仅成为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而且是外地游客喜欢来此放松的地方。
调研组专家表示,今后在推进共同富裕上,消泾村的发展潜力很大,完全可以带动村民参与配套民宿、农家乐等,不断拓展服务业范围,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
提升村民幸福感 塑文明新风创优美环境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就是让村民的生活环境更美,幸福感更强。为此,消泾村党总支聚焦群众需求,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同时推出文明积分的方式,引领村民积极参与活动,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营造了一个浓厚的乡风文明的环境。
乡村环境的优化不断投入和管理。2016-2018年,全村完成整村推进康居村庄建设,投资3000余万元,共惠及农户480余户。美丽村庄改造一方面通过村庄整治和美丽村庄创建工作,村民的思想发生了改变,文明生活方式被接受,保护环境,讲究卫生,文明向上的村风得到了明显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大为改变,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美观的整体环境风格初步形成,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村民和谐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崇尚和提升乡风文明,是消泾村着力抓好的一项工作。他们不满足于一般的常规管理,而是探索积分制考核的办法,通过对每家每户的积分评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经过多年的努力,村民已养成了文明生活的习惯,垃圾分类、生态环保和志愿服务等都做出了新的成效,村里推出的移风易俗的新规定,也获得了广大村民的认可和支持。消泾村还先后获得苏州市文明村和江苏省文明村的称号。
消泾村作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苏州市先锋村,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对照“强富美高”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正在描绘出一幅展现江南水韵的新画卷,努力打造一个乡村振兴的发展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