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丹徒:“智慧平台”提高乡村基础设施治理水平
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宜城街道槐荫村内,道路干净整洁、绿化优美,一派和谐景象。一位管理员臂戴红袖章在村内巡查,“咔嚓”一声,一张存在安全隐患的台阶特写照被拍下来并上传到“平台”。她叫杨玉,是槐荫村的一名网格员,同时也是专职管护员,收集社情民意、矛盾纠纷,为村民提供便民服务是她的日常工作。目前,她在“逛村”中检查出的公共设施问题,都会及时反馈到“平台”。
“智慧平台”,打造三级齐抓共管模式
此“平台”便是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服务平台。自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工作开展以来,镇江市丹徒区经济发展局狠抓落实、扎实推进,积极和中国电信合作,运用GIS、智能语音识别、AI智能、动态数据加载等技术,在全省率先研发管护一体化信息平台。平台共录入公共基础设施14大类,34处,按照经营性、准经营性、非经营性三大类别,采取分类化、网格式长效管护。
“目前,我们已成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领导小组,摸排出权责清晰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清单,建立了区、镇、村三级组织齐抓共管的管护模式。”镇江市丹徒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温守信介绍道。
“网格化+”,精准高效管护公共设施
宜城街道槐荫村位于丹徒区南郊,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区域面积3.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41户约2275人。作为丹徒区第一批开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试点村,槐荫村利用现有的网格资源,积极探索“网格化”管护。
“这是我们的公示牌,能看到这块公共区域设施的管护责任人、联系电话和管护内容。”在槐荫村文明实践所内的展示大屏幕上,展现着包含公共基础设施清单、网格管护员信息、政策解读、宣传报道、基础设施实时现场监控轮播等模块内容。
运用平台,短短一周就摸排了多处村辖区内涉及的公共基础设施问题,并按类别采取分类化、网格式长效管护。同时,通过公示牌向群众公示管护范围、管护内容、管护人员、监督电话等内容,实现第一时间处理,保障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平台还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解决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家庭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全程闭环,做村民指尖的“12345”
平台测试上线后,管护人员都开始使用起来。为更全面发挥平台作用,最近他们挨家挨户宣传,和村民讲解平台的作用,耐心教他们使用流程,发放741张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真心”服务卡,用真心、真情,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村民通过手机APP的专门模块,可以进行基础设施上报,填写标题、内容、上报人姓名、联系方式、地址等信息,以及现场的实际情况照片和所在位置定位,便上报成功,节省了办事流程,也让村民少跑腿。上报基础设施状态、查询对应的管护员、24小时实施监管等功能的发挥,也让平台成为村中村民的“12345”。
下一步,丹徒区将继续推行、完善平台,总结槐荫村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经验做法,解决乡村居民办事难、公共设施监管难等一系列问题的同时,倡导村民自觉维护,提升乡村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全面提升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