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江苏射阳:“两场”同建 富民强村
“别小看这田埂,利用起来也是一笔收入!”12月3日一大早,江苏省盐城市委驻射阳县富民强村帮促工作队队员杨恒桥就来到小沙集体农场,与村干部商量田埂上种菊花的事。
为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今年下半年,担任海河镇小沙村第一书记的杨恒桥与5名村干部集资90万元,流转土地500.57亩,启动小沙集体农场运营。据测算,种植稻麦两季,农场预计可实现年收入15万元。
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村居兴办集体农场,是工作队进驻射阳后蹚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集体增收路径。“我们紧盯集体农场生产全过程全要素,落实‘两委’主体责任和相关监管责任,制定出台《集体农场管理工作指引》,加强管理,稳步探索高效种植模式,让村集体经营做有依据、干有奔头。”队长葛兆建介绍,集体农场模式立足村情实际,统筹要素资源,激发创造活力,推动形成了集体增效益、大家得实惠的喜人局面。
与小沙村不同,千秋镇竹节居委会的大部分土地已流转到大户手中,剩余可流转土地分布零散,不适合大规模种植。担任该居委会第一书记的帮促队员季微微另辟蹊径,带领大家在滨海县陈涛镇流转650亩土地,启动了射阳第一个县外“飞地”村级集体农场。他们计划明年继续流转土地,力争经营面积突破1000亩,为村集体年增收约40万元。
一边鼓励兴办集体农场,强村带民富;另一边给家庭农场“添把柴”,让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路越走越宽。
射阳现有家庭农场1037个,其中示范家庭农场66个,土地流转面积38万亩。如何发挥好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走稳迈实富民强村步伐,工作队员们动了很多脑筋,也干了许多实事。
队员蒋红亮一到盘湾镇盘西村,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经过多番考察研究,他决定和村里的家庭农场合作实施生态大米种植项目。家庭农场负责按技术标准生产生态稻米,村集体负责购销,双方合力打造“盘西”精品大米品牌。在后方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蒋红亮带领大家顺利推进市场化运作,每月销售大米5000公斤以上。
帮在点子上,做在关键处,驻到心坎里。工作队今年推动自主经营的帮促村有7个,初期面积2380亩,明年有望达4000亩以上。10名队员为富民强村挥洒汗水的背后,是工作队有计划有路数的持续推动。仅在今年10月,工作队就举办了两场培训活动,分别以集体农场和家庭农场经营为主题,先后培训240余人次,鼓励“两场”协同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各村自身实际的道路,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我们将聚焦关键环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特色产业,建设高水平示范基地,全面实现‘10个帮促村集体年收入全部达到30万元以上’的目标,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在更高水平上促进全面振兴。”葛兆建谈及下一步工作,满怀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