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丹阳市:“六步走”助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

来源: 时间:2021-12-17 点击数:

农村基础设施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今年以来,镇江丹阳市围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长效管护,科学建立“六步走”管护机制,全力破解管护难题,让农村基础设施更完备、农村公共服务更便利、农民生活更幸福。

定责任,解决管护工作统筹难。今年3月,丹阳市政府成立由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双组长的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领导小组,指导各镇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日常管护落实到岗到人,建立管护台账,明确管护清单,确保物有人管、事有人办、责有人担。村两委根据行业管护标准,制定各类村级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职责,明确管护责任人,并抓好日常管护工作。相关部门和镇区为各村购置必要的管护器具,满足日常管护维修工作需要。

定范围,解决管护领域确认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种类繁多,产权各异,该市积极开展排查,摸清家底,编制管护清单,共有9大类17小类近千项管护设施全部纳入管理范围,为做好管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村组道路,包括通村路、通组路、便民桥、产业路;二是小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三是村级垃圾处理设施、公厕;四是农村河道,包括二级沟,灌排站等;五是农村养老设施,养老院,敬老院;六是各类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七是卫生院;八是文化体育设施;九是高标准农田。

定权属,解决设施权责明晰难。以所在村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第一责任人。坚持村物村管,强化村级组织对公共基础设施的物、权、责、利,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部门负责日常技术指导,村委会负责日常管护,建立“村有、村管、村使用”的管护责任体系。通过明晰物权,厘清责、权、利,为具备条件的基础设施进入市场化、社会化运营创造条件。

定标准,解决管护效果达标难。立足行业规章,结合管护实践,制定主要包括村组道路、农村垃圾处理设施、村级公厕、农村河道、养老设施、各类学校管护标准、卫生院、高标准农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9项管护标准,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规范化、常态化。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对标重点任务,全程跟踪落实,严格考核奖惩;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及时公开管理情况,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开展满意度调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定资金,解决管护投入筹措难。一是多渠道筹措;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即“行业管护资金整合一点、帮扶部门补助一点、市级财政筹措一点、村集体经济支付一点、向受益对象筹措一点”,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方资金。二是专项化资金;将“五个一点”筹措的资金纳入专项管理,市财政每年按照省市规定比例预算拨付专项补助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管护人员工资、公共基础设施修缮、设备更新、运行维护等。相关部门和镇村据实核算,申请使用资金。管护资金实行专款专用,设置专项账户,规范支付程序,确保合理合规使用。

定奖补,解决管护绩效考核难。创新机制考核形式,由相关部门负责,采取“基础+绩效” 的方式,将下达到镇的行业管护资金根据各村村组道路里程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数量及管网长度、农村户籍人口等因素量化分配到村,80%作为管护基础补贴资金直接下达各村,20%作为管护绩效补贴资金,并对各村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量化考核,达到管护标准的全额兑现绩效补贴资金,未达到管护标准的视考核结果按比例扣除管护绩效补贴资金。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