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银发“三力”助“三农” 铺就乡村振兴路
今年以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委老干部局、离退休干部党工委聚焦区委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离退休干部为主体,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基层党组织“红色引擎”作用。全区离退休干部党员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响应“两在两同”建新功号召,“三力”齐发,引领老同志助力“三农”工作,为乡村振兴发挥余热。
聚“银心”,提升乡村振兴“牵引力”
组织融合。引导各涉老组织、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组建“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42个,参与老干部1600余人。组织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牵手结对15个乡村基层党组织共建共促。平台整合。有效衔接“宅上党小组”,凝聚农村社居老干部党员1200余人,参与志愿服务3.7万人次,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品牌聚合。强化“杨大姐工作站”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12支队伍、56人,覆盖12个村居,成为海门群众自治的金字招牌。
聚“银智”,激发乡村振兴“源动力”
下好“人才棋”。精准选派209名“银发”驻村工作队员、16个驻村工作队组,投入乡村振兴一线;深化与16名大学生村官、23名驻村第一书记结对帮扶工作;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共举办专题培训47期,培训农村实用人才860余人次,加快形成230名“新农人”群体,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抓实“主抓手”。举办第三届“乡村振兴论坛”,62位“银发”专家围绕“助力乡村振兴”撰写论文75篇,实地调研9家骨干企业,帮助鸿基食品公司降低生产成本15%,京海禽业集团和强盛农业园分别被评为省、市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园。拓展“新渠道”。在5家企业分别创建了助企创新“基地”和“工作站”,老科技工作者沈麟书被京海集团授予“特别贡献奖”荣誉证书。
聚“银力”,夯实乡村振兴“硬实力”
聚焦“四扶贫”。脱贫攻坚分队实施产业、光伏、助学和健康扶贫等开发项目20个,投入资金580余万元,扶持农户769余户,每户净增收入2600~5000元;1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光伏电站建设全覆盖;发放助学金34.32万元,95名学生得到资助;对因病致贫农户实施救助,人均4812元,65个因病致贫患者得到救助。赋能“农科创”。乡村振兴分队成立4个创业基地,申报4个创新项目,有2个被有关部门立项,3个村成为市级示范村和先进村,15个村成为“一村一品”特色村;为5个村分别建立村史馆、红色驿站、农村文化馆;引进5个新农品,4个产业振兴项目,为基地项目争取各地财政扶持近500万元,结对共建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比上年增幅20%以上,800余农户脱贫成果在传统种养业项目中得到巩固。涵养“新农风”。关工委、老促会组建“海门老区红印艺术团”,成功编排《老区人民心向党》,把海门百年来在党领导下的光辉历程呈现给广大观众;由老促会共同策划并筹建的“通东革命老区红色记忆馆”已于今年7月1日试开馆,参观群众1.3万人次;脱贫攻坚分队向全区350个“农家书屋”捐赠《海门市革命老区发展史》4000余册,组织连环画《红色江海潮》第一、二集图片巡展,持续2个月在32个社区巡回展出,受众超3.2万人次;老体协对接9个区镇组织体育健身项目展演28场次、文艺演出16场次,推广科学健身活动56场次,覆盖活动群众7.5万人次;老龄协会组织“夕阳红大舞台”下乡义演200多场次,受益观众超10万人次,为乡村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