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如东:“新农人”逐梦沃野 “兴农业”未来可期

来源: 时间:2023-05-31 点击数:

曾经,离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起行囊,只为了回到广袤的农村。他们,带着敢闯敢拼的勇气和韧劲,从城市青年变身扎根乡野的“农人”;他们,为广大的农村带去新理念、落地新技术;他们,把梦想播种在田野上,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看准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转变的机会,一批又一批新面孔逐梦田畴沃野,如今的如东农村,正在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

希望的田野上来了年轻人

陈佳慧的父亲经营着江苏如东双甸镇一家家庭农场,2012年,他从村里流转了五十多亩土地,以传统的模式从事稻麦种植。“农场条件艰苦,父母作为主要劳动力,每天早出晚归,在田里辛苦劳作,连饭都要抽空去吃。”每每出现这样的情景,陈佳慧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决定辞职回家跟父母一起种田。

心理上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是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的重要原因,而土地里能翻出“金豆子”,更是吸引他们返乡创业的驱动力。如东马塘镇马北村21组的薛桂华是个“老农人”,有些“新思想”的他多年来流转了不少土地,建起了如东华平家庭农场,但随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承包的土地谁来种成了问题。2018年,他的儿子薛定宇从部队退伍,在海门工作3年后,选择回到了家乡,他告诉记者:“现在种地不比以前,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是很有前景的。”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个“苦活儿”,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家里有田地,父母有技能。不少年轻人从小看着父母种地,对土地有了解、有热爱,也有情结,正是这些,支撑着“新农人”们走出自己的“兴农路”。

接手农场的第一年,陈佳慧购买了第一台乘坐式的插秧机,坚持自己操作。白天,炽热的阳光晒在身上,她长出了无数水泡;劳作之后,她去乡村医生那里扎破水泡、涂上药膏;晚上躺在床上,身上火辣辣地疼,皮蜕了一层又一层。即便这样辛苦,质疑声还是不断:“小姑娘插秧?怕是不靠谱!”“这么年轻的小姑娘,怎么可能会插秧?”……但就是这些声音让她觉得,自己应该继续坚持:“我要让他们看到,年轻女孩子在农业道路上也能走得很好、很远!”

对于“新农人”来说,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不仅在于身体上的“苦”,还有理念上的“变”。时旭东经营着河口镇关口村一家草莓园,以蔬菜种植为主的父母,深知批发市场里蔬菜价格“身不由己”,并不看好时旭东选择的大棚草莓种植这条路,“没种过万一赔了怎么办,不如安安稳稳种蔬菜。”

为了学到好技术,时旭东总是在各地听讲座、参加培训,还经常去相熟的草莓园“取经”。因为大棚里的日夜劳作,他常常“灰头土脸”,晒得黝黑,但几年坚持下来,他已经习惯了和泥土打交道的生活,也对草莓生长每个阶段的变化了然于胸。不久前,时旭东种植的“红颜”草莓在江苏省“紫金杯”优质草莓品鉴推介活动中获得银奖。现在的他,不仅用行动打消了父母的顾虑,还通过采摘、配送等方式,改变了父辈种植蔬菜时价格受制于人的局面。

“新农人”走新路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未来的农村什么样?每个“新农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

栟茶镇江安村的康海建是如东为数不多的、种植无花果的新农人。在2018年遭遇销售“滑铁卢”之前,他从未想过,农业创业这条路走得如此艰辛。“这个想法是我一个做线上销售的朋友提的,我们就合伙尝试了一下,4年里扩展到三十多亩。”康海建回忆说,前两年,种植技术不过硬,在病虫害防治上吃了不少亏,好不容易摸清了无花果的“喜好”,销售又出了问题。“无花果不易保存,线上销售保鲜难、成本高。”朋友打了退堂鼓,康海建也一筹莫展。

“种了四年,我得对自己有个交代。”康海建盯上了果干加工。过去,市场上广泛销售的无花果干大多为土耳其、埃及进口,果干黄色,整个呈圆形。康海建大量种植引进的日本品种芭劳奈,果实个头较大,成熟时是黄色、扁球形,适合经过修剪、浸洗、切片、烘烤后制作果干。不到一年的推广之下,订单就源源不绝,呈现爆发式增长,产品供不应求。

“新农人”是万年农业的新种子。种子破土的秘密,不只在于眼前。走进时旭东的草莓园,连排的地栽草莓大棚北侧,是一座孤零零的高架草莓大棚。正在储备的高架草莓种植技术,是为了长期发展做规划。“说实话,这种无土栽培的高架大棚成本高、效益低,对于当下来说有很多弊端。”但时旭东并不认为这些技术没有前景,话语中更多的是未雨绸缪,“一旦具备规模化发展的条件,我的准备就没有白做,以后可以实现无土栽培,联动温室大棚类似于工厂化模式。”如果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他相信农业还是很吸引人的。

这几年,从事传统种植的家庭农场,无一不在向机械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不久前,薛定宇家的烘干中心刚刚改造完成,“以前的烘干机用油,很容易造成喷口的堵塞,现在换成了颗粒燃料,操作方便,不仅解决了堵塞的问题,还节约了人工和成本。”遇上农闲,薛定宇喜欢去各个乡镇参加技术培训,还爱和机械检修员们一同检修、保养植保机。他坦言,“过去人们说的‘靠天吃饭’,现在依然重要,但我们可以提高效率,是‘知天而作’。”

蔬菜种植领域,机械的力量大大消减,但肥料的合理使用却有大学问。大豫镇丁家店村的崔媛媛是一名标准的“00后”,参加过各种“新农人”培训后,她对用肥产生了兴趣。“今年蚕豆生长期间,她坚持要施叶面肥,每亩的成本要增加30元。”父亲崔建辉起初不同意,但拗不过女儿。这几天,蚕豆迎来上市季,施过叶面肥的蚕豆产量增加、合格率也高,崔建辉感叹:“用事实说话,我们也要一点一点陪着年轻人改变。”

在“双向奔赴”中实现“兴农梦”

“新农人”需要“扶上马、送一程”。为了让年轻人的创业梦想照进现实,如东县完善基础配套、强化政策集成、搭建服务平台,为他们保驾护航。

6年前回到农村时,非传统种植业还蓄势待发,李阳阳算是如东第一批种植食用菌的“吃螃蟹者”。随着线上销售进入高速发展期,他慢慢接触到了直播平台。从家庭农场主到土特产“带货主播”的转变,是李阳阳没有想到的。现在他定期进行“我为家乡代言”青春助农直播,如东大米、仙缘水产、阳光玫瑰、狼山鸡……一个个本地特产出现在李阳阳的视频里,从直播间走向了全国各地,每场直播观看人数超过5万人,能卖掉2万多元的土特产。

为激发返乡下乡青年人创业创新的热情,选拔推荐优秀创业创新项目和人才,如东已连续3年举办如东县农村创业创新大赛,让新农民唱主角、展风采,并对一、二、三等奖分别给予1万元、8000元、5000元奖励;同时每年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和推荐评选工作,该县现有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322家,对当年建成的省级、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的奖励。

去年,陈佳慧的瑞康家庭农场引进了侧深施肥项目,可以有效降低施肥成本和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这几年,党和国家出台的各种惠农政策也给大胆创业的陈佳慧兜了底——除了侧深施肥项目、稻米加工生产线项目等多项农场建设扶持项目,农场还享受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项目的实施为农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如东坚持用高标准农田“托底”粮食安全、赋能乡村振兴。近年来,如东县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稳定器”,持续稳步推进,有力夯实了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去年底,该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18.35万亩,今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29万亩,提质改造5.6万亩,总投资约2.28亿元。经过多年建设,如东县高标准农田面积已占到耕地面积的82%以上。

每年,如东都会出台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办法,制定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申报指南。如东明确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支持内容,主要用于家庭农场基础设施建设,购置耕种、收获、植保、烘干等智能化、绿色化机械设备,引进新品种新模式、实施生态种养循环发展和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营销,绿色优质农产品及其基地的创建、培育品牌商标等以及家庭农场规范化和示范化建设。实施标准为每个培育项目财政补助比例不超过总投资的50%,单个项目补助不超过10万元。

农村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生机盎然的田野上,有开得了新机器、玩得转新技术的农场主,有懂科技、会管理的农产品“网红主播”,有适应市场、善于经营的农企“经营者”……行走田间,一片片绿色的希望正在茁壮成长,“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课题有了新答案。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