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锡山:走在渔村振兴路上的“新农人”
“一条木船一个家、自己收网自己撒。”这是半个多世纪以前无锡市锡山区厚桥街道谢埭荡村的真实写照。现如今,这个渔村正悄然转型。
“渔”见证了谢埭荡村的从无到有。以“渔”发家、以“渔”致富、以“渔”提升影响力……如今,在渔业这条主线上,谢埭荡村涌入了新鲜面孔。
近日,在谢埭荡村紧邻宛山湖大桥的200亩清水养殖场内,无锡市区唯一一家长江刀鱼养殖基地基本建成。基地的背后是一群“新农人”。在他们看来,之前谢埭荡低投入、低回报的传统养殖模式已经不再是渔业发展的方向。他们,要做“精品”。
这是一个有着新思维的创业团队,负责人名叫徐俊磊。得益于渔村近几年来的“筑巢引凤”,徐俊磊决定在这片有着悠久渔文化的地方开始创业,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组成年轻的创业团队。创业团队和谢埭荡村村委合作,将传统鱼塘归并、深度整理成更为整齐现代的新塘,建立起完善的水体循环系统,并与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在引进野生种苗后进行孵化、繁育。
在这片刀鱼养殖基地内,数字化设备与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相互协作。“因为塘内要求洁净和有一定的生物活性,所以我们在水中养殖了一批花鲢、白鲢、草鱼等,让水体有更强的自净能力。水中还有多种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分析水质变化,实现遥控喷淋、增氧,周围还布置了涵盖刀鱼全生命周期的物联网设施,可以为刀鱼的生长情况进行数据建模。”说起基地的技术,徐俊磊滔滔不绝。
谢埭荡村出彩的绝不止个“渔”字。据介绍,经过充分走访、调研,村里邀请老干部、村民组长、企业负责人、镇相关部门负责人商讨,决定成立谢荡水韵(无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导芡实种植更规范化、产业化,规模也从原来的不到100亩扩大到500多亩。与此同时,谢埭荡村积极探索发展精品、探索农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不仅把芡实的种植基地面积扩大了,还适配了采摘体验中心、摄影观景台、栈桥……一个独具特色的芡实湿地景观区逐渐成形。
以水为界,水面之下,“渔”在变,是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以及打造精品“渔”品牌的转变;水面之上,“农”也在变,是小面积零散种植方式向规模化、产业化种植的转变,形成更具特色的江南农村特色农产品体系,并向着集旅游、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生态乐园转型。如今有着“新农人”加盟的谢埭荡村正在发生着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