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金华村突出社会管理创新打造和谐康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金华村位于张浦镇北侧,面积3.4平方公里,有14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农户1103户、人口3980人,中共党员160人。2012年村拥有经营性资产7500万元,村级可支配收入130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5387元,全年村集体经济红利反哺村民400万元,人均福利约1000元。
近年来,该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以"村强民富百姓乐"为理念,加快优化村庄生态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新社会管理,全村保持了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风貌,打造出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精致构筑成"村在园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的园林景观,村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显著提高。金华村公共设施齐全、文化气息浓郁、民风纯朴和谐、群众生活殷实,主要是坚持了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根本目的,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创新社会管理为依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一、打造生态宜居村庄环境,推进三大建设
十年前的金华村,"走的是泥泞路,住的是小土楼"。现在的金华村,宽阔的道路村村相通,粉墙黛瓦的房屋整齐有序,联通内外的环村河流清澈见底,三大中心绿地彰显江南水乡特色。
1.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金华村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治总投入785万元,涉及485户农户,共拆除违章建筑16800平方米,水泥硬化路面25600平方米,回填土方21000多立方,清除农用船只388条,清除农户土灶头485只,房屋墙面立白108927平方米,建成占地面积16亩的"金华园"和8亩多的文体活动中心,新建筑河堤驳岸4800米,建修河道桥梁12座,新增垃圾箱112只,绿化村庄面积达20000平方米。初步打造成"道路硬化、环境洁化、河道净化、民居美化、村庄绿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推进公共服务中心建设。2008年金华村投资580万元,建成了占地12亩、建筑面积2075平方米的古典园林式公共服务中心,集行政办事、便民服务、农村党建、文化体育、社会治安、医疗卫生六大服务功能于一体,为群众办事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以新建公共服务中心为契机,健全组织管理网络,近年来,金华村在实践中逐渐建立健全了一个以"两委"班子、条线干部、党群组长以及热心党群为主体的四级管理网络。
3.推进保留自然村庄建设。2011年以来,金华村党委科学规划,大力推进保留村庄建设,不断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让农村更精细、更精致、更精美。共投入2100万元,建设生态河道6500多米、沥青道路11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3000平方米、路灯120盏、污水处理站2座等,实行退耕造林,全村绿化率达75%以上。营造了"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绿色生态、自然优美的生活环境。南华翔、北华翔两个自然村被评为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
二、完善为民服务队伍建设,做到"五个有"
加强社会管理,队伍建设是关键。金华村在为民服务队伍建设上下功夫,着力配强领导班子,积极选拔年轻优秀和实干人才进入村两委队伍,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了一支"服务群众、关注民生、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
1.有一支服务群众的营销队伍。村干部带头挂钩联系农户帮助营销。村正职干部联系挂钩农户20户,副职干部联系挂钩10户,部分党员联系挂钩1-2户。目前,全村经纪人队伍达100多人,通过网络、媒体、上门联系客户等手段,帮助农户销售腊肉、桃子、草莓等农产品。每年帮助农户销售腊肉24000腿(方)以上。
2.有一支帮扶解困的慈善队伍。2011年建立了全市首家村级慈善工作站,为爱心人士和企业回馈乡里提供了奉献爱心的平台,更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双向教育平台。目前已经举办了三届募捐活动,三年来累计收到捐款额50多万,参加捐款人数达1100多人次,累计帮助困难家庭90户,捐赠出35万元。金华慈善工作站组织机构完善,管理规范透明,救助效果显著,实现了小额捐助不出村,及时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和服务。
3.有一支服务新村民的管理队伍。金华村创新社会管理,成立全市第一家新村民服务站,做到有班子、有牌子、有台子,有机制,建立了"救援、维权、服务"三位一体的服务窗口和平台,为广大新村民提供就业指导、法律援助、劳动争议调解、人道主义关怀、设立读书站和电子阅览室"五大服务"。在金华,许多新村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目前在册新昆山人党员7名,2名在村入党,1名入党积极分子。
4.有一支长期活跃的文体队伍。大力推进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服务、文化队伍建设,将文化重心向下延伸,形成了10分钟"文化圈"。组建了门球队、文艺宣传队、舞蹈队、莲湘队、腰鼓队等文化队伍,建设百姓戏台,每年在村演出15场以上,外出表演超过30场。通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增进了村民间的关系,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
5.有一支土生土长的宣讲队伍。金华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群众教育和素质提升,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使农民向具备现代文明素质的新市民转变。2013年组建一支草根讲课团,今年已组织开讲4堂课。主要是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道德精神,传播社会文明,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塑造民风淳朴的和谐新农村。
三、注重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实现"五个无"
金华村建立了设施维护、卫生保洁、绿化养护、河塘疏浚等管理制度,探索实践了一套符合农村实际、得到农民支持、能够长效运行的村庄环境维护管理模式,村庄环境管理做到有长效制度、有管护队伍、有资金保障。
1.无一处违章建筑。金华村成立了一支10人左右的巡查拆违小组,做到每进村一根梁木、一包黄沙、一车砖块,巡视员第一时间报告村主任,并组织人员上门了解用途。一旦发现违章搭建,巡视小组立刻进行拆除,通过全面、细致、耐心的巡视和劝阻,新农村建设8年来,共收购村民彩钢板近3吨,全村没有一平方的违章建筑。
2.无一条黑色广告。积极采用治理与预防相结合方法杜绝黑色广告和"牛皮癣"。一方面,以业主身份约见当事人,并联合警务站人员进行教育劝诫,令其主动清除;另一方面,由村工作人员、村民小组长和保洁人员成立监督小组,发现黑色广告及时清理,确保了全村墙面、电线杆的整洁。
3.无一条黑臭河道。加强水环境治理,实行"水生植物、微纳米水系净化、污水集中处理"三道防线治理,河道水面保洁员每天三次清理水葫芦、河面漂浮物以及水生植物,有效提高了河道水质,保证了自然水体的水环境质量和容量,重现了江南水乡"水清、景美、鱼嬉"的自然风光。现在金华村的河水更清、更净、更透。
4.无一处乱堆乱放。全村现有2辆垃圾车,标准化公厕5个,垃圾箱150只,垃圾运输车1辆,为环境卫生保洁提供硬件保障。保洁员每天清晨对道路路面进行清扫,并且每天巡回对路面逐一检拾白色垃圾等,做到巡回保洁每不到一个小时一次。工作队伍每天检查巡视村庄环境二遍,集中开展"规范门前屋后杂物堆放"行动。村干部每周定期不定期对各村民小组环境卫生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
5.无一处损坏绿化。开展"绿色庭院、美化家园"活动,村民牢固树立了种绿、爱绿、护绿的意识。对积极种植竹子等绿化的农户实行奖励,每只新笋奖励一元钱。现在金华村竹园达12亩,全村户均果树不少于2棵,户均绿植不少于5盆,全村绿化率达75%以上,形成了一个"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绿色自然的生态优美环境。
四、金华村创新社会管理的启示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必然的选择。金华村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为全市加强基层管理、优化为民服务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1.改善民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才能回应民众期待、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幸福之路。金华村牢牢把握群众利益核心主线,在发展村级经济的同时,时刻不忘反哺于民,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组织农户成立了三大合作社,农户实现"入三社拿三金"。金华富民合作社入股户数409户,股东的年收益达到20%以上,2012年分红134万元,累计分红1065万元。金华社区股份合作社每年拿出村级经济收入30%的资金反哺百姓,2012年村民人均福利近千元,全年支出400万元左右。金华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有542户村民参股,流转土地面积931亩,2012年农民获利74多万元。2012年金华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387元。
2.加强党建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党组织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金华村党委坚持把社会管理创新与加强村级"四有一责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一是建立健全组织管理网络。强化"两委"领导,建立工作例会制,做到"点子一起出,办法一起想,工作一起做"。定期召开村民小组长工作会议,明确职责,定期考核,适当补贴,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全面推行干群沟通制,设立"热心村民工作室",搭建村民和村干部沟通交流的"纽带"。二是实施贴心联系服务举措。建立健全首接负责制、联系走访制、村民热线制和网络沟通制,开展"百名党员解民困"等实践活动。村公共服务中心向村民提供日常便民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一系列优质高效的服务项目,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全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3.农民市民化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推进农民市民化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金华村在狠抓强村富民的同时,注重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文明纯朴的村风氛围。一是注重引导村民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通过开展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建设了金华园、儿童乐园、篮球场、门球场、灯光舞场、休闲健身广场、老年活动室、乒乓桌球室、图书电脑室、少儿益智室等文体设施,各类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村民对文化生活的接受度、认可度不断提升。二是紧贴农村实际,积极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在妇女中开展"好儿女、好婆媳"竞赛活动,在全村开展"五星级和谐文明家庭"的创建活动,村民的公共意识、参与意识、文明意识都得到明显提高,农民加快向具备现代文明素质的市民转变。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