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林业生物灾害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潜伏性、暴发性和毁灭性,一旦蔓延,极易造成大面积灾害,严重威胁国土生态安全。近年来,泰州市林业绿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围绕“两率”指标,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关键措施,绿色泰州稳步推进,截至2013年末全市林木覆盖面积165.9万亩,林木覆盖率21.95%。随着资源总量的快速增长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以杨树食叶害虫、蛀干害虫为代表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多发、频发,美国白蛾等危险性病虫害疫情入侵形势严峻。为切实有效控制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为害,推进绿色泰州、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农委年初工作部署,我站对全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防控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现状
泰州森林覆盖面积165.9万亩,主要树种有杨树、银杏、女贞、柳树、中山杉、榉树、朴树、香樟、香橼和桃、梨、葡萄等,资料记载有病、虫、草、鼠、兔等林业有害生物140余种,主要有害生物包括杨舟蛾、银杏超小卷叶蛾、桑天牛等,次要有害生物包括樟巢螟、白蜡蚧、刺蛾、尺蠖、茶黄蓟马、黄杨绢野螟等,零星有害生物包括草履蚧、杨树溃疡病、银杏叶枯病等;外来危险性有害生物包括美国白蛾、松材线虫、李痘病毒等。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常年发生面积6万亩左右(高发年份2007年9万亩,低发年份2012年4万亩),发生率在3.2-10%之间。年防治面积5.4万亩(无公害防治面积4.8万亩),施用真菌制剂、仿生制剂、菊酯、烟剂、有机磷及其他化学制剂21.5吨,释放天敌昆虫1.3亿头,有害生物防治率达到90%(无公害防治率80%)以上。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年均成灾面积2000亩,成灾率在2‰以下。
2.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情况
全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由无到有,由零星到体系,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截至2013年末,全市有县级以上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7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6个,独立森防机构2个,挂牌或合署机构有5个。县级以上的森防机构中全额拨款的单位占85.7%,差额拨款的单位占14.3%(海陵区);全市从事森防行业工作的各类人员有45人,其中专职人员只有6人,仅占13.3%,从事其它林业工作兼森防工作人员有39人;全市现有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4个,其中国家级中心测报点2个,县级测报点2个,乡镇监测点28个,配备专兼职测报员59人,添置小型气象仪、自动虫情测报灯、黑光灯、显微镜、解剖镜、电脑、昆虫采集工具等设备,开展杨树食叶害虫、银杏超小卷叶蛾、美国白蛾等主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定点、定人、定时监测,每年发布病虫情报30多期,2000多份,为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3.检疫御灾体系建设情况
全市现有林业植物检疫机构7个,其中专职机构3个,挂牌机构4个,共有专职检疫员26人,兼职检疫员4人。各地把检疫工作为狙击美国白蛾入侵和杜绝松材线虫二传的重要抓手,主动出击、热情服务,切实做好检疫监管工作。认真做好涉绿、涉木企业(单位)的登记和检疫监管告知工作,年均发放告知书70多份,有效提升了从业人员植物检疫意识;认真落实检疫要求书和复检制度,重点部署对各级财政投资建设的绿色通道等林业重点工程用苗开展复检,年均复查14个苗批、22万株苗木;认真做产地和调运检疫服务工作,做到及时出检、出证必检,年均开具植物检疫证800份左右,检疫木材2120方、苗木66万株、其它林产品90个(件);与林业执法大队(木检站)等部门实行联合执法,定期不定期对一些重点单位进行检查,加强检疫执法力度,年均开展执法检查10多批次,查处无检疫证运输等违法案件2起左右。
4.防治减灾体系建设情况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发生危害特点,各地加快防治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财政奖补累计购置高射程喷雾机、烟雾机、打孔注干机、背负式弥雾机等机动喷药器械100余台(部);落实专业防治,依托各市(区)森防机构和重点林业绿化工程施工单位,组成专业队伍进行专业化、社会化防治服务。组建专业化防治队伍46个,人员100多个,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提供社会化防治服务,姜堰区森防站牵头成立专业队伍对绿色通道杨树(柳树)食叶和注干害虫开展专业防治,通过氧化乐果注干、喷施甲维盐、噻虫啉、修剪销毁钻蛀枝条、药瓶插根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积极示范、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释放周氏啮小蜂、花绒寄甲等天敌昆虫开展有害生物长效控制,防效明显;尝试开展联合防治,对高速公路等需要跨区作业和联合防治的地块,尝试进行牵头协调,统一防治安排,统一药剂药械调度,部分市区尝试开展了跨系统、兼顾多个防治对象的统防联治试验。
二、存在问题
泰州市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着美国白蛾扩散风险高、杨树食叶害虫除治压力大、体系建设任重道远等重大问题,尤其在当前大力推进绿色泰州建设进程中,我们也不无忧虑地看到我市基层森防机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严峻现实,致使一些危险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难以有效控制,突发性灾害难以及时应对。突出表现在:
1.森防行业面临新挑战
从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总体趋势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控制,但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依然呈加剧之势,常发性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偶发性有害生物在局部地区暴发成灾,经济林有害生物也呈上升趋势。全市森林资源均为人工林,特别2002年绿色泰州推进,在平原农区大面积营造人工纯林,树种品系结构单一,森林生态自我调节功能更趋于脆弱,致使生物多样性差,天敌控制和自然调节能力差,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加剧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一些原来次要的林木害虫转变成主要病虫,危害程度愈来愈重,常常爆发病虫灾害。松材线虫病防治难度逐年增大,美国白蛾呈跳跃式扩散风险激增,杨树食叶害虫大规模发生或暴发成灾的可能性越来越高等,加速爆发了森防行业的矛盾,点燃了行业改革的火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森防服务基础薄弱
从森防机构和人员结构分布上看,出现上级机构完善,基层森防机构缺乏,新鲜血液比较少,基层技术力量薄弱,据前期调查,全市从事森防行业中40岁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0%,全市森防行业中新生力量匮乏。同时全市森防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总体学历层次低,高级职称人员少,专业人才总量不足,各辖市区或多或少的存在非林学专业人员从事森防具体工作,由于所学专业不同对森防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行业,防治的成效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没有基础的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森防行业提升水平。从全市森防力量总体上来看,防治服务基础设施薄弱,与适应林业防治社会服务的新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但仍不能满足防治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各森林病虫害防治站仪器设备、测报技术手段、交通工具、防治器械等仍然不足。
3.防治资金投入不足
泰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常年发生面积6万亩,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虽然近几年来,国家、省及地方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金投入越来越大,但与我市林业有害生物严峻的防控形势相比,防治资金的缺口仍比较大,地方政府未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基层防控资金难以得到保障,不能满足防控生产需要,出现个别地区只能治一片、留一片的现象,留下传播源,难以从根本上控制疫情,致使林业有害生物持续危害,有扩散蔓延的趋势。同时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重造林,轻管理的思想在部分政府领导和各级主管部门领导中根深蒂固,一时很难改观,导致具体工作中重视程度、人员安排、经费投入、机构建设都不一样,有的甚至认为树木被吃点叶子马上会长出来,不愿投入资金防控,有的只停留在口头重视,不愿解决机构、人员和经费等问题。
4.森防队伍不稳定
在调查中发现,全市森防无独立机构、工作任务重、混岗等问题突出,同时人员频繁调动、工作岗位不稳定。全市森防机构中,除了泰兴、姜堰2家具有独立的森防机构,靖江具备独立的森检机构外,其余均为挂牌或合署机构,没有独立的森防机构易造成人员调动频繁,业务开展困难。以海陵区为例,森防检疫机构人员人员总量少,专业人员比例小,专职检疫员仅1个,同时由于实际上与林业中心合署办公,还常年参与造林、林政资源管理等诸多工作,难以专心从事森防工作;同时存在人员混编、借调现象普遍,专职检疫员培训与使用“两张皮”,持证的人员不在岗位,造成人才的浪费,而无证的人员占据着关键岗位,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森防事业的发展。
三、对策措施
围绕绿色泰州、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和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多措并举,以提高御灾减灾能力为中心,全面加强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体系建设。
1.加强防控组织领导
落实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双线责任制,把防控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各市区林业绿化目标考核范畴,对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管理“四率”指标的要求,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层层落实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定期检查,定期通报,确保责任落实。把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工作贯穿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选育和推广抗病虫新品种,推广林间套种(养),增加林间有益生物种群,加快生态修复,促进森林健康,提高森林自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2.完善充实队伍机构
针对森防检疫机构在履行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安全的职责的现状,抢抓事业单位改革的机遇,积极争取提高森防检疫执法队伍地位和待遇。按照森防检疫工作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和充实专业人员,逐步解决基层森防检疫人员不足、人才紧缺的问题,尽快稳定森防检疫队伍,以便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日益严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形势的需要。同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确保森防检疫机构在事业单位清理整顿中保持机构的独立和队伍的稳定,以完成法律法规赋予的各项执法职能。
3.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加快全市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步伐,在继续强化2个国家中心测报点的同时,新增建立省级测报点2个,配置测报设备、落实专业测报人员,构建完备的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扎实做好病虫监测。组织各测报点认真做好杨树食叶害虫、银杏超小卷叶蛾等主要监测对象的田间调查、日常监测工作,积极开展短期测报,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科学防治。利用美国白蛾趋光、趋化和幼虫拉网结幕的习性组织开展疫情监测和普查。四是落实森防信息报告制度。明确专人负责,确保按时、准确报送森林病虫害防治数据、虫情动态等各类信息。
4.严格植物检疫监管
继续做好涉绿、涉木企业(单位)的登记和检疫监管告知工作,增加从业人员对植物检疫工作的感性认识,加快建立定期抽查、回访制度,确保企业真正落实植物检疫相关规定。扎实做好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落实检疫要求书和上门复检制度,对跨境调运的苗木、林产品做到凡出必检,对各级财政投资建设的绿色通道等林业重点工程用苗做到凡进必验。抓好无检疫对象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严格植物检疫执法,堵塞漏洞,严防危险性病虫的传播蔓延。
5.切实转变防控机制
依托市(区)森防机构和重点林业绿化工程施工企业,通过加快防治器械、农药和其它必需物资的添置与贮备,坚持群防群治和专业队防治相结合,大力推进专业化防治,加强防治监管和防治执法检查力度,建立高效的防治减灾体系。树立绿色防治、环保防治、低碳防治的理念,积极组织森防专业技术人员参观考察、交流学习,加强森防基础技术研究和对基层服务部门与林业承包户的技术培训;加快引进和推广应用杨树食叶害虫专家系统、推广打孔注干、烟雾载药和高扬程喷药等先进防治技术;推广林间套种(养)技术和花绒寄甲、周氏嗫小蜂等生物天敌生物防治手段(模式),从根本上扼制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泰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