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打造村级集体经济升级版
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海陵区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关于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意见》、《海陵区扶持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加大推进力度,抓好措施落实,逐步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总体实力较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格局。据统计,2013年,该区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达1.64亿元,比上年增加0.27亿元,同比增长19.71%;村平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34.18万元,其中50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9 个,100-500万元的29 个,50-100万元的9 个,20-50万元的23个。
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
走进苏陈镇西石羊社区,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楼房,一家家生意红火的店面,一辆辆川流不息的汽车,一群群熙熙攘攘的经商者,一阵阵幸福的欢声笑语……无不诉说着这个小康先行村的发展史。
谈到西石羊社区的发展史,北洋集团的腾飞是必谈内容。十年前,为了壮大地区经济,社区一班人不辞劳苦,数次南下上海,邀请在沪创业的企业老板葛忙根,以诚意打动他回村创业,创办泰州市北洋金属材料厂。引来“金凤凰”后,社区一班人并没有放手不管,从建厂房、安装设备到组织资金和调处矛盾,从原先的产品单一发展到如今的北洋集团的多种经营,每个环节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通过数年的努力,如今北洋集团已经成为全国金属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上海宝钢、浙江杭钢等大型企业的合作伙伴。2013年,该企业实现纳税销售3.2亿元,成为了苏陈镇数一数二的重点税源企业。
在海陵,像这样的村(社区)还有很多很多:作为泰州城区传统蔬菜生产基地的城东街道丁冯村,利用村级集体资金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发展蔬菜大棚,搭建蔬菜大棚600多亩,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300万元;苏陈镇双岸社区干部带头领办的双岸大闸蟹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兴化泓膏集团的生产基地,村集体每年仅土地管理费收入就达30多万元;京泰路街道北马社区先后投入2500万元,建成2.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1.6万平方米综合大楼,年发包收入353万元,成为泰州市十强村;由城南街道忠南社区投资建设的江苏牧院生活服务区,2013年的经营性收入达1213万元……
政策扶持注入发展活力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补足“短板”是关键。
“一村一策”是海陵区补足村级集体经济“短板”的秘密武器。2013年,海陵区将消除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扶持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实行“一村一策”分类帮扶政策,对区位优势明显的经济薄弱村,规定由所属镇街、园区按规划统一建设标准厂房、沿街门面房等物业项目对外招租,房屋产权和收益权归村所有;对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的经济薄弱村,则由相关镇街、园区统一规划建设高效农业设施大棚,设施产权和收益权归村所有;对土地资源优势明显的经济薄弱村,鼓励引进种植专业大户流转土地创办“小农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年底,全区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到30万元以上。
在补足村级集体经济“短板”的同时,该区完善金融支农机制,协调驻地金融机构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把扶持村级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信贷支农重点,简化审批手续,实行优惠利率。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用好各项金融支农政策和融资平台,加快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规范管理完善发展机制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
近年来,海陵区严格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推进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建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将集体资产量化折股,实行股份制运作,提高村民参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开展村集体“三资”清理,摸清底数,登记造册,建立“三资”台帐。加强村级收支预决算管理,加大民主监督力度,确保收支平衡;加强村级费用开支管理,严格控制村级各项费用开支;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村干部日常资金收缴行为。
同时,该区健全村集体经济积累机制,用足用好现行“一事一议”筹资财政奖补政策,加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化管理,争取上级财政奖补资金,改善村内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强债务管理,化解村级不良债务,通过清查统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等方式,进一步摸清村级债务的数量、结构和成因,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措施和办法;全面推行基层村居巡察制度,不断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严格控制新债,认真清收村级债权,杜绝新不良债务的发生。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泰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