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培养职业型农民 引领村民创业致富
灌南县农民49岁的孙桂林, 2012年,在参加新型农民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中,一个巧合机遇看到一家农场。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在家乡开始创办一家农场,他边干边学,遇到困难不悲观失望,更不气馁退缩,而是积极进取,分析研究,努力学习科学的种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逐步扩大种殖规模,经过不懈努力,荣荣家庭农场于2013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目前已达到438亩生产规模,以发展订单农业为主,主要从事小麦、水稻订单生产规模化种植,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在经营致富的同时,孙桂林没有忘记帮助群众发展生产,他承包土地以来,先后聘用农民工及管理人员186人,为不宜外出的农民找到出路,使他们既能照顾到家,也能挣到钱,解决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再就业,带动了农村发展,促进了农村稳定,实现了农民增收。县农委还多次在他家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带动了一批的种养大户。
近年来,灌南县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以资格认定管理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动力,以长效机制为保障,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建立了一套与县情、与产业相匹配,有利于各类职业农民发展,相对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与扶持制度,为新型职业农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据了解,根据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农民培训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4]66号)精神,我县被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全市唯一)。
据统计,去年灌南县共组织培训班18期,培训1975人,完成任务的110%,其中创业培训举办4期,培训393人(重点培训培育葡萄种植大户108人和家庭农场主80人),完成任务指标的112%。地方性职业技能培训完成10000人。
尹建文是田楼镇田楼村葡萄种植户。近年来,他积极参加县农委组织的设施农业培训班,向专家请教葡萄种植管理技术,解决了避雨栽培、施肥管理等许多技术难题,在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攻克葡萄育苗、防病治虫等许多种植葡萄的难关。2014年葡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20亩,并牵头成立融盛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会员1020人,涉及农户520户,通过吸纳农村富余劳力在葡萄园务工使农民实现增收。葡萄园长期用工近200人,并坚持吸纳低收入人口到园内务工,其中今年就吸纳76名低收入人口就业,年收入约在1.5万元以上,目前葡萄园已帮助32户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受到当地农民的一致称赞。去年他的葡萄销售额达300万元,生产的夏黑葡萄品种在江苏省“钟山杯”南方葡萄品比中荣获金奖。
近年来,为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灌南县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全县“三农”工作目标考核,将地方财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乡镇和相关部门,乡镇培训任务由农委牵头组织实施并考核,部门培训任务由农业现代化考核领导小组分解落实,各乡镇各部门自筹资金,培训到村,降低成本,方便群众。积极加强部门协作,与县委农工部、县工商局联合,在家庭农场注册登记、政策扶持上,要求每个申请人必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注册或享受帮扶政策,在培训期间邀请县委农工部、工商部门专业骨干在培训班上讲授相关政策,让学员明白国家在家庭农场上的相关政策,培训上注重与部门的配合,与县委组织部、县妇联、县海洋局、县残联等单位和系统内的作栽站、植保站、土肥站等部门的配合,使培训工作得到各部门在人员组织或技术力量上的支持。精心安排培训师资,提高培训质量,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培训方式上依托大专院校,采取“县内培训”与“县外培训”相结合。如去年家庭农场主培训班与测土配方施肥员培训班采取先在县内集中培训,然后分别带学员赴盱眙、泰州江苏农牧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和淮安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分阶段开展培训与观摩。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