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开展经济薄弱村扶持取得新成效
常州市武进区从1991年开始已完成七轮扶贫,经济薄弱村收入从5万元提高到70万元。目前,全区通过行政推动、市场参与、帮扶共建等发展途径,着力推动村级物业经济发展,结合村级“四有一责”建设、村庄环境“六整治、六提升”和农村“一事一议”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农村基层基础更加坚实,村级集体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扶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力”齐发增实力。
加大行政推动力,通过建立以区镇为主体的财政扶持机制,按照扶持物业资金各半承担的原则,分别在10个镇统一置办区镇共建物业项目。增强部门帮扶力,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部门结对帮扶,60个区级机关部门帮助结对村建立了1-2个新增5万元收益的村级增收项目,努力为拓展村级增收途径搭台铺路。整合社会共建力,通过企业捐资、捐建,民间工商资本注入等形式,拓展共建帮扶内涵,凝聚社会共建力,为物业增收创造良好条件。近三年来,全区48个经济薄弱村农村经济收入总量从77.2亿元增加到100.78亿元,增长了30.54%。礼嘉镇大路村、毛家村,奔牛镇五兴村等3个村经济总量都接近5亿元。去年全区薄弱村集体年收入总额达3511万元,村均73.1万元,比扶持前增加一倍多,扶持村年收入都达到70万元,超额完成三年扶持目标任务。
外争内挖闯新路。
在用地指标越来越紧、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各镇村在挖潜力、强“造血”、求突破上做文章。三年来,经济薄弱村共完成土地流转 5.12万亩,新增产业结构调整面积8454亩,一批如奔牛祁家村,邹区安基村,嘉泽甘荡村、西城村等村的高效设施农业初具规模。去年,48个村农副业产值达25.23亿元,现有大小驻村企业905家,完成工业产值67.96亿元,比上年增长13.76%,农村经济总收入比上年增加11.77%,高出全区平均增幅近5个百分点。如嘉泽镇观庄村盘活村内存量土地3.5亩,吸引社会资金新扩建标准厂房3000平方米,新增租赁收益8万元。邹区镇林场村等5个经济薄弱村,依托区位优势和小城镇辐射,联合组建物业发展公司,整合利用项目扶持资金1040万元,入股参与邹区灯饰市场项目开发,年收益达8%以上。
规范运行促增收
区财政建立“强村物业基金”,实行扶持资金专户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规范。所在镇负责物业项目建设、商业招租和日常运营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收益分配方案,确保收益保障集体年收入三年内达到扶持目标。区定期组织开展增收达标专项检查,实行动态跟踪,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为全面建立增收长效机制提供有力支撑。2010年以来,48个经济薄弱村工业用地面积总计7716.5亩,共获得土地年租金731万元,村均15.3万元。盘活闲置资产1.63万平方米,购置商业用房1.67万平米,新翻扩建标准厂房6000多平方米,区镇共建物业项目共产生租赁收入555万元,平均每村获得租赁收入12.3万元。经济薄弱村因地制宜找准增收项目54个,新增年收入5万元的自我增收项目54个。
加大投入优环境
建立完善物业项目资金区镇村三级保障体系,深化部门帮扶和村企共建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加大多元投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三年来,区镇两级财政扶持力度为历年之最,共筹集9000万元优先发展扶持物业,各村充分发挥主体核心作用,通过集体自筹、部门帮扶和企业支持等途径,整合资金5400多万元加快发展自我增收项目,其中区级机关部门支持920多万元,为加快建立村级增收长效机制搭建了稳定的资金保障平台。三年来,老区经济薄弱村发展的载体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共完成“一事一议”建设项目224个,总投入达3776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达1573万元,占总投入的41.7%。各村自加压力,着力改善农村最基本、农民最迫切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基础设施软硬件完善和功能配套,有5个村创成三星级“康居乡村”,43个村创成二星级“康居乡村”。所有经济薄弱村均建成便民服务大厅,配备了网上“村委会”等服务平台,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建强班子夯基础
以全区村域与布局优化调整为契机,大力实施强本固基工程,选好发展引路人,建立了一支年富力强,开拓创新的村书记队伍,选优配强村级“两委”班子,选拔了一批素质好、能力强,勇创新、愿奉献的年轻干部充实村干部队伍。强化村党组织自身责任,围绕发展环境优化和生产性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经济强不强,群众富不富作为检验发展成效的实践标杆,引领农村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显现。同时以扶持工作为契机,围绕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倍增,全面强化以“项目带动、干部推动、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的“五项能力”建设,村干部加快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村村有思路,人人带项目,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推进格局,为加快推进富民强村增添了新活力。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