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调研

来源: 时间:2017-11-02 点击数: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基本现状
    一是农机装备数量快速增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农机装备向高性能、大马力、复式作业装备方向发展。目前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811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4320台,高速乘坐式插秧机1837台,粮食烘干机1142台,高效设施农业机械保有量达5.9万台套。农机的快速增长,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高效农业发展提供了装备支撑。
    二是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高。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保持在92%以上。水稻种植实现机械化,2017年机栽插面积82.5万亩,机插率达82.3%;夏季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面积92.5万亩,秸秆还田率90%以上;近两年粮食烘干机增长势头迅猛,每年新增400多台,烘干机械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也显著加快。
    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到2016年底,全市纯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72家(不含植保专业合作社),入社大中型机具总数5829台。省级以上农机合作社示范社29个,其中,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2个,省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分别为2个、4个、3个。全市农机服务组织作业面积占机械作业总面积的比例达到67%。农机作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由耕种收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延伸,由粮食生产环节向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拓展。
    二、农机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
    在推动农机化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新的经验。一是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的同时,强化协调发展理念,着力解决乡镇间、领域间、生产环节之间农机化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二是注重调动农机服务主体的积极性。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政策扶持和市场推动的双轮驱动机制,充分调动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作业服务和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三是注重探索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创新服务机制,探索推行订单式、托管式、联耕联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形式,初步走出了一条“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四是注重发挥多层次农机人才支撑作用。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感到还有一些问题:
    一是作业水平发展不均衡。农机作业水平呈现“两高两低”状态,即种植业高,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禽粪便处理、农产品加工业低。在种植业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
    二是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装备结构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
    三是农机服务能力不适应。现有农机合作组织规模较小、规范化程度不高、服务手段很弱;基层农机队伍不稳、人员年龄老化,技术水平不高;管理服务部门基础设施较差,服务能力、服务手段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农机化发展受到自然资源和基础条件约束,农机存放机库、机具维修保养等设施用地难以解决,小田块与大机械、分散经营与规模作业的矛盾仍然突出,部分地区机耕路、机耕桥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三、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和重点
    到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33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5%,水稻、小麦两大作物生产的耕整、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个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8%、85%、90%、98%、70%、80%以上,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0%。到202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5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0%,绿色生态农机化技术成为发展的重点。
    一是创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求,遵循“政府引导、装备支撑、技术引领、服务保障、协同推进”的指导原则,以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环节,提升机具装备水平,建立农机报废与更新协调发展的新机制,逐步淘汰高耗能和低性能机具,大力发展大中型、高性能、智能化农机装备和复式作业机械;培育壮大农机服务市场主体,重点突破机栽插、秋季秸秆还田集成机播技术和高效植保等薄弱环节;促进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经营与管理相协调,全面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稳定在4350台左右(其中高性能收割机2900台),大中型拖拉机增加到3200台以上,乘坐式插秧机保有量达到2000台以上,粮食烘干机保有量达到1400台左右。
    二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推广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新机具、新技术,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和绿色环保机械,推广高效低污染植保机械和节水机械。一是强化政策扶持,整合资金、项目等资源,重点向我市急需的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倾斜,尤其是高效节能、智能环保机械;二是强化技术引领,制定一批适合当地的机械化作业的技术路线、作业标准和机具配备方案,推广一批成熟通用的装备,配套一批特色产业专用机具;三是强化示范引导。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配备先进、适用的高效设施农业机械,通过示范带动,建成一批省、市级示范基地。“十三五”期间,推广增氧机、投饵机等水产养殖机械2000台套,新增挤奶机、畜禽养殖加工、饲料加工设备等1000台套,农产品初加工、林果业、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均达60%;设施农业、水产养殖机械化分别达70%、90%。全市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0%。
    三是推广绿色高效农机装备与技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发挥农机化在绿色农业中的作用,集约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业废弃物,促进农业可持续。一是大力推广环保节约型农业机械。推进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应用,重点推广使用高地隙自走式喷杆植保机,稳妥开展无人植保机的引进试验,实现减量控害、精准施药;二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着力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加快秸秆收集利用步伐;三是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机械化技术。发展节药、节肥、节水、节能等节约型农业机械,推广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再处理机械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全市秸秆还田机械保有量达到3200台,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70%;秸秆收集利用基地稳定在45个左右,年收集利用量达20万吨,基本满足秸秆收集利用需求;拓展秸秆基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利用空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达到98%。
    四是培育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服务机制,引导农机服务主体“上规模、增实力、创品牌”,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体力量。一是加强项目引导。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30个功能齐全的为农服务综合体,配齐配优农机具,满足示范区机耕、机种、机收、植保、烘干等农机作业服务。继续对农机合作社建设机库和维修点项目实行资金奖补,夯实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基础。鼓励有实力的农机服务组织流转承包土地,积极推广订单作业、全程托管等服务模式,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二是加强规范化建设。继续开展省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推动农机合作社加强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农机合作社运行质量,全市创成省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40家。加强农机合作社机务管理,举办机务管理培训,提高机务管理水平,提升农机作业效率和效益。三是加快全市农机生产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农机化大数据在机械化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完善农机化信息发布制度,提高农机化管理服务效率。到2020年,全市建成210个纯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大中型农业机械加入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比例达到70%,农机合作社作业面积占农机作业总面积的比例达到70%以上。
    五是夯实农机化发展基础,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
    加强农机推广、安全监管、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市农机服务中心及农机交易市场,不断提升农机推广、质量监管、安全监理、机具维修和农机信息服务水平;继续强化人才培训,积极开展乡镇农机基层工作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服务管理水平,增强农机手作业服务能力;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市创建,狠抓农机安全生产,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继续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鼓励创新经营模式,开展企社共建,为种粮农户提供全程农机作业服务,提升农机作业和服务水平。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兴化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