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规划设计融合,延续村庄传统肌理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7-29 点击数:

走进如皋的乡村,一幅“村在田园中,路在树林间,村水相依偎”的画面徐徐铺展。得益于对“前耕后居、前居后耕”的农耕文明延续传承,如皋村庄形成了“田、水、路、林、村”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空间。

近年来,如皋市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组织规划团队系统研究江海平原地区村落形态历史演变,深入挖掘“一字式”“非字式”村落肌理,鼓励在原有村庄形态基础上传承乡土文化和乡村风貌,让人们望得见村庄、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分析成因,把脉机理。如皋市域中西部地区自古多沙,即高沙土,不适宜粮食作物生长。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如皋大力推进治沙改土工作,挑河挖渠、兴修水利、开垦农田等,逐步形成沿河、沿路修建住宅,内部围合成农田的村落形态,成为乡村最初空间格局。

为塑造乡村特色风貌,延续村庄肌理,确保村庄发展方向“不跑偏”,在村庄规划编制中,项目组通过会议座谈、实地踏勘、入户走访等形式开展村庄基础情况调查,研究村庄肌理演变过程,总结成因,理顺发展思路,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

因村制宜,把准方向。立足地理特性,如皋村庄规划明确“江海绿韵·如意田园”的整体定位,尊重村庄传统肌理,保留和延续条带式居住形态。根据不同的自然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相应的村庄整治更新途径,在村庄规划中通过“填平补齐”“加排加厚”“引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等模式科学合理确定村庄发展方向。

加强管控,把握原则。以保护“传统空间格局、蓝绿田园风光、历史文化资源”为基本原则,深入挖掘散落在村庄里的老宅、古井、古树、老桥、古河道、农田水利工程遗产、革命遗址和古地名等文化资源,在村庄规划中提出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的规划要求。

鼓励设计,留住记忆。深入挖掘如皋红色文化、长寿文化、江海文化符号,在村庄规划中采用通用图则与重要节点详细设计,对村庄入口、公共设施、乡村旅游等节点精心设计,注入乡土味道、乡土技艺、乡土元素,让规划充分彰显文化底蕴和乡愁记忆。

下一步,如皋市将继续立足江海平原的特色与优势,高水平推进村庄规划,强化规划设计融合,在延续村庄“一字式、非字式”肌理基础上优化土地利用和功能布局,注重做好村庄设计,提升村庄规划成果质量,加快形成一批村庄规划精品,让农民看得懂、好操作、能监督。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